
摘要:文章借用知網的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對“文創產品”研究史進行了梳理,通過對“文創產品”、“文化禮品”、“旅游紀念品”、“城市禮品”、“衍生品”、“周邊產品”等關鍵詞的逐一檢索,了解了它們的研究側重點,厘清了它們之間的關系,指出了它們對“文創產品”研究的貢獻,也移除了“文創產品”文獻研究的絆腳石。
關鍵詞:文創產品;旅游紀念品;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碼:1672-7053(2018)02-0029-02
“文創產品”,指設計師用別出心裁的現代視角理解傳統文化后設計出的產品;因其以“商品”形式流通,故又稱為“文創商品”,英文為“Cultural Creative Commodity”,簡稱“3C”,陳澤愷曾以此提出“文創產品3C理論”,其觀點與本文觀點一致。雖然,“文創產品”研究歷史不長,但是相似領域卻很多,不少領域研究時間很長、體系成熟、成果豐富,值得“文創產品”研究者借鑒。本文將知網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與內容分析法結合,來厘清各相似領域間的關系,明確它們的研究側重點,指出值得“文創產品”研究繼承的前期成果。
1 文創產品
知網上,“文創產品”文獻共現關系圖顯示“文創產品”與“博物館”、“旅游紀念品”存在如下關系:(1)與“博物館”是強聯系。這說明兩者常連用,即“博物館文創產品”。(2)與“旅游紀念品”是弱聯系,與“地域文化”存在直接聯系。這說明“文創產品”與“旅游紀念品”存在相關性,關聯點為“地域文化”。關系圖中出現了“臺灣”、“兩岸”等字眼,出現時間多在2013年,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朕知道了”紙膠帶有關;一篇201 0年的文獻在摘要提到了“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從中可認為該詞從臺灣引入,此結論與其他學者的結論一致。圖中出現的“圖書館”一詞是“文創產品”研究新方向,其中,圖書館、檔案館都已經出現少量成果,而文化館的相關成果還暫缺。“鄉村文化禮堂”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工程,可見“文化館文創產品”是被政策支持的研究方向。在共現網絡圖中,中心節點“文創產品”與“營銷”相連,可見“營銷”是重要方向,但“營銷”外圍文獻少,可知研究還尚缺深度與廣度。
2 文化禮品、城市禮品 關于“文化禮品”的最早文獻出自于1963年的《拉丁美洲的工藝品》,該主題文獻在2013年后開始下滑,此時恰逢“文創產品”興起,這說明多數研究者認為“文創產品”是“文化禮品”發展的新方向,如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過去故宮的文創產品,只有文化并沒有創意”的說法。不可否認,在“文化禮品”中,“文化性”是首要的,而“創意”卻是次要的。“文化禮品”中還包含“工藝品”,故“文創產品”無法與“文化禮品”等同。在“文化禮品”文獻關鍵字共現網絡圖中,“禮品包裝”是中心節點,外延是“包裝功能”、“設計定位”、“地域文化”、“設計創意”等,可見“包裝設計”研究是“文化禮品”研究的重點,“文創產品”研究者應結合時代特征,在此基礎上擴充“文創產品”的“包裝設計”研究。
在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中還發現“城市禮品”與“文化禮品”存在聯系,并可得“城市禮品”是指側重于有明確“設計定位”的、能體現“城市文化”的禮品。它曾是“文化禮品”的分支,如今已被“文創產品”取代,其側重“設計定位”研究,尤其是“區域文化”研究成果對“文創產品”的進一步研究頗有裨益。
3 旅游紀念品
國內關于“旅游紀念品”的研究成果最早出現在1983年,其研究史雖比“文化禮品”稍短,但文獻更多。本領域研究已形成了大量跨學科研究成果,是。文創產品”研究最重要的前期成果。關注該領域的主要學科有旅游學、設計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研究方向各有不同:
1)旅游學最早關注該領域。該學科主要研究了旅游紀念品的定義、分類、意義、現狀及發展對策等,這類研究成果都已成為經典文獻,下載量、引用量都大,但發表時間都至少在10年前。“文創產品”研究應傳承旅游學對“旅游紀念品”的研究,并對部分不適用于當代的成果(如“便攜性”問題)進行優化更新。
2)設計學最多關注該領域。研究從產品造型、包裝設計、設計定位、設計創意、文化特征提煉等方面入手,結合產品符號學、產品語意學、設計文化、交互設計、情趣化設計、品牌形象設計、敘事學設計等理論方法展開研究。目前該學科已將研究方向轉向“文創產品”研究,但從“旅游紀念品”研究中提煉研究體系并移用到“文創產品”的工作仍需進一步開展。
3)經濟學領域文獻僅有百來篇,主要從旅游紀念品產業及其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等角度切入,相關的政策成果也適用于“文創產業”。在“旅游紀念品”的相關詞中也出現了“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字眼,也證明了“旅游紀念品”與“文化創意產業”之間存在聯系,這也是“旅游紀念品”可以歸入“文化禮品”、“旅游紀念品”與“文創產品”有密切關系的佐證。
4)管理學科是最少關注本領域的主要學科,文獻不到一百篇,研究主要方向是“旅游紀念品”營銷,但該學科從專業角度所提出的營銷理論對“文創產品”營銷。
“旅游紀念品”關鍵詞共現網絡中發現:“地域文化”、“旅游資源”是文獻中心節點,與“旅游體驗”存在強關系,“旅游體驗”文獻很多,這為“文創產品”的“體驗營銷”研究奠定了基礎。
“旅游紀念品”與“文創產品”存在差異,前者以“紀念性”為重要特征(或作“地方性”),后者則以“文化創意”為重要特征,前者重“紀念”,后者重“創意”,非同維度概念,不可相提并論。因此,部分“旅游紀念品”像“文創產品”,而部分“文創產品”又有“紀念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工藝品”往往是當地傳統工藝的產物,也具有“紀念價值”,是“旅游紀念品”的一部分。
4 衍生品、周邊產品
最早使用“衍生品”的學科是農業科學,而使用最多的則是金融學,即“金融衍生品”。“衍生品”于1999年首次在文創產業中是與“影視”結合使用,也屬“文創產品”。此后,常與“動漫”、“藝術”、“電影”等連用,即“動漫衍生品”、“藝術衍生品”、“電影衍生品”,這三者文獻量依次為:984篇、408篇、319篇。一般而言,研究熱點往往與政策導向、新聞事件等有關,“文創衍生品”研究亦如此。“動漫衍生品”研究熱度在2007年起走高,與2006年財政部等部門出臺的《關于推動中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電影衍生品”研究在2014年激增,也與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相關;而“藝術衍生品”研究的增加,則與藝術品市場交易火熱有關。
“周邊產品”與“衍生品”的含義相似,但關鍵詞共現網絡中發現其與“鄉村旅游”(即用為“周邊游”)相關性強。“周邊產品”首次出現于能與“動漫衍生品”互換的語境中,但此后使用率便一直很低,為防止混淆,建議避免使用“周邊產品”一詞,改用“動漫衍生品”。
5 結語
雖然“文創產品”的媒體關注度、學者關注度都高于“文化禮品”,但用“文化禮品”來統攝全局依然合適,因為其概念比“文創產品”要大,且包含“工藝品”。“文化禮品”與各名詞從屬關系劃分如表1,理由如下:“文創產品”基于文化進行創意轉化,屬“文化禮品”,根據文化單位,又可分為“博物館文創產品”、“圖書館文創產品”、“文化館文創產品”、“檔案館文創產品”等;“衍生品”指由主體延伸而來、輔助主體宣傳的客體產品,常與“影視”、“藝術”、“品牌”連用,屬“文創產品”,仍歸“文化禮品”。
本人曾在《初構品牌衍生品設計的理論路徑模型》一文中提出了“品牌衍生品”的概念,也對“文化禮品”的概念與分類進行了初步闡釋。隨著研究的深入,本研究對該文中的部分觀點進行優化如下:研究現認為“旅游紀念品”與“文創產品”并非同維度的概念,在“旅游紀念品”中出現的具有“文創產品”特征的商品可被稱為“旅游文創產品”。值得注意的是,游客可能會在旅游途中進入博物館購買“博物館文創產品”作為“旅游紀念品”,這造成了“旅游紀念品”(“旅游文創產品”)與“博物館文創產品”在概念上的重合。但這并非問題,因為“旅游文創產品”是從游客視角提出,而“博物館文創產品”等名詞(表1第三列)則以開發單位的類型命名,都可因具“紀念意義”而成為“旅游紀念品”。另外,表1中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在前作中被寫作“博物館衍生品”,特此說明。
參考文獻
[1]陳澤愷.“帶得走的文化”——文創產品的定義分類與“3C共鳴原理”[J],現代交際,2017(02):103105
[2]趙紀東,鄭軍衛文獻計量、網絡圖譜、專家知識在領域態勢分析中的耦合應用[J].圖書館雜志,2013,32 (09):8-13
[3]王日芬,路菲,吳小雷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的比較與綜合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5(09):72-75
[4]2010臺灣設計師周作品[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0 (06):59-64
[5]解亮.文創產品中圖形設計探究[J].學園,2017(16):136-137
[6]李良,拉丁美洲工藝品[J].美術,1963(04):40-69
[7]楊天賜.關于旅游商品的生產和銷售[J].江西財經學院學報,1983(03):81-83
[8]程輝.對旅游紀念品設計的三點思考[J].設計,2015 (19):88-89
[9]琚勝利,陶卓民國內外旅游紀念品研究進展[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8(01):137-146
[10]程輝.基于產品視角的旅游紀念品設計探析[D].浙江理工大學,2015
[11]吳霞,盧松,張業臣國內外旅游紀念品研究進展[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5,27(03):25-32
[12]倪娜.兒童節目衍生品在發展電視產業中的意義[J].中國電視,1999(12):37-38
[13]魏秀玲.我國動漫行業走向產業化勢在必行[J].中國科技信息,2006 (09):313-314
[14]程輝.初構品牌衍生品設計的理論路徑模型[J].設計,2017(1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