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智國
摘要:技術技能的產學研用是高職教育的產教融合的基礎,機制與制度建設是制約產學研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木作實訓室建設為案例,通過實訓室建設機制創新和職能創新實現了技術技能產學研用的拓展,為實訓室的建設提供一種新思路。
關鍵詞:研究型實訓室;產學研用;機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TB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碼:1672-7053(2018)02-0035-02
我國高職教育的示范校、骨干校建設已近10年,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得以確立,以實踐性課程為主的職業課程體系得以建立。實訓室(基地)建設是實踐性課程的主要載體之一,目前實習實訓室(基地)的建設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探索和實踐,例如實習條件建設的主體性和權益分配,實訓室的職能與實習教師的職責,實訓項目的考核標準等,需要逐步的完善和優化。
1 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思路
實訓室(基地)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工作,既是專業建設標準的主要考核點,也是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色。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程大多在實訓室進行教學,實訓室承載了專業技能的傳授、實踐、實驗、體驗、積累的作用。目前在實訓室建設與使用、運行維護出現了一些普遍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是實訓室使用率低;其二是實訓室功能單一;其三是專業教師對實訓室建設積極性不高;其四是實訓室建設維護投入成本高、效能低。導致四方面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對實訓室的職能認識的單一,及實訓室建設機制與制度的缺失。
為走出實訓室建設投入大、運維難、效能差的怪圉,我們以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技能實訓室——古建筑木作車間的機制建設例,系統的進行了探索和實踐。進行了職能賦予、機制與制度創新,經過五年的試運行,試點了集教學、研發、生產為一體的研究型實訓室建設運維模式。
2 工作方案與取得成效
2.1 提升團隊對實訓室建設運維的認識水平
對實訓室的功能承載和項目設計事關實訓室建設的水平和發展空間。古建筑木作車間在建設方案中承載了四項基本功能:傳統木作工藝整理、木做模型研發、木作技師和學生培養、木制技術研發應用。四項功能集技能的產學研用為一體,對實訓室軟硬件建設提出了要求。實訓室在滿足基本教學需要的同時,需要承載師資培養、科學研究、研發應用、加工制作的需求。倒逼團隊從整體上對實訓室的基本條件、功能布局、運維機制、責權利分配充分的進行了推敲和論證。
建設團隊邀請古建行業木作技師進行方案論證和實地勘驗,優化了工作方案。長期聘任二位能工巧匠主導實訓室的建設與實踐教學,五年來,共完成專業實訓1440課時,完成了一整套四合院大木作1:1模型(該模型現已成為我校古建筑歷史示教室),研發古建筑木作構造模型4套,承接文物修繕項目15項,取得專利2項,培養青年技師3人。依托實訓室建設的內容和創新立項自治區高校研究課題2項。
2.2 研究型實訓室機制與制度建設
機制創新與制度設計是實訓室團隊取得成績的主要保障,根據研究型實訓室的功能需求,創新了實訓教師崗位職責、項目承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體系,保障了實訓室的高水平建設和高效能運轉。
2.2.1 研究型實訓室的職能分析和賦予
職能一是實習實訓教學。實習實訓等教學任務是實訓室的基礎職能,木作實訓室主要服務專業師生,同時向全校師生開放,為保證正常的教學后的全天開放,教學以外的項目按工作量給予教師勞務費,為教學外完成的大量工作提供效益保障。
職能二是技術應用于研發。技能實操是檢驗實訓室建設水平的試金石,從2012年實訓室團隊開始承接自治區文物古建筑修繕設計與施工項目,從單個構件的加工到整體大木作的制作,截止2017年,完成設計項目13項,施工項目2項。項目的承接和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發,極大的提升了實訓技師的能力,團隊取得文物修繕工程技術實用新型專利1項,發明專利1項。實際項目也解決了實訓室耗材的來源,木作實訓室首批耗材采購后,隨后的耗材均來至實際項目的剩余廢料,節約了學校對實訓室的后期投入。
職能三是教學與科學研究。實訓室建設以來,團隊從教學案例、教學模型、實訓室建設等方面申報立項自治區、教育部課題4項。團隊在教研科研中不斷成長,2012年團隊成立校級古建筑工程研究所,2015年研究所升格為自治區古跡遺址創新協同中心,2017年立項為教育部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技術應用協同創新中心”,是自治區高職院校唯一集文化傳承和技術應用為一體的協同創新中心。團隊中有三人獲得國家文物工程責任設計師資格。 職能四是師資培育。古建筑工程特殊性在于傳統的制作技藝在民間匠人間口口相傳、手手相傳。能工巧匠即培養學生也培養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將能工巧匠的技藝整理為視頻和講義,系統的建設木作課程的教學資料,目前2名青年教師以可以獨立完成木作構件的制作,并開始承擔木作構造課程等教學任務。
2.2.2 研究型實訓室共建機制
木作實訓室教學外的職能要求實訓室必須引入企業的參與,2012年團隊與內蒙古啟原文物古建筑修繕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王府文物古建筑修繕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兩家文物古建筑施工企業達成共建協議,實訓室既是學校的教學場所也是企業的木作加工車間,學校進行硬件投入,企業負責引入實際項目的木作加工,截至目前實訓室共完成4項實際工程的木作制作,為企業降低了成本,師生獲得了實踐機會,實訓室降低了耗材投入。
2.2.3 研究型實訓室制度建設
根據木作實訓室職能的擴展和校企共建的模式,團隊陸續制定了《木作實訓室校企共建辦法》約束校企合作內容與雙方職責,制定《木作實訓室社會服務辦法》激勵實訓室教師積極參與工程實踐與社會服務,《木作實訓室職責》約束實訓室建設負責人、科研負責人、校企合作負責人、教師、學生團隊的權利與義務,制定《木作實訓室安全工作、消防工作管理辦法》、《實訓室材料使用管理辦法》保障各領域工作安全、順利、節約開展。
2.3 研究型實訓室建設的責權利重新構建
二級學院代表學校主導實訓室的建設,負責設備的投入,聘用人員的管理和考核。審核實訓項目(教學項目和生產加工),監督實訓項目的安全性,監控各利益相關方責權利落實情況。
合作企業主導項目的引入和驗收,負責提供項目技術參數,協助技術攻關,提供原材料,負責項目產品的質量監控和驗收,共享技術攻關取得的知識產權,可以享受低于市場價的產品收購權。
實訓教師負責實訓室的基本職能工作,實訓室負責人由學術帶頭人擔任,負責制定整體建設方案,梳理分配工作角色職責,負責實訓項目設計、科研方向確定、社會服務內容確定,監控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及社會服務質量。
實訓室安全工作負責人為專業負責人,負責實訓室軟硬件采購與運維,制定實訓生產規范流程,制定實訓項目和科研、生產項目的實施方案并負責指導方案實施,負責引入企業工程項目,協調校企合作事宜,分配實訓室收益,按實訓室基金、實訓室維護、個人收益三部分進行分配,分配比例為3:3:4。實訓室基金用于設備更新換代儲備,實訓室維護指實訓設備維修、耗材補充、小型工具勞保服飾等購置,個人收益按科研生產貢獻分配到師生的勞務補助。
以能工巧匠為首的實訓教師負責具體實訓項目的實施,負責實習實訓任務的的教學,教學案例整理,技術研發實驗,工程項目的生產制造。團隊技術攻關的知識產權和學術成果共享。能工巧匠的基本工資由學校發放,效益工資由生產項目收益支付。
以學生為主體的實習實訓方,享有學習全部權利,實訓室課下全天向學生開放,學生可以自主申請參與科研項目和生產項目,并享有成果的分配權益。
3 工作總結
3.1 建設成果與業績
機制與制度創新激活了木作實訓室的建設與運維,經過五年的建設,該實訓室在人員配備、技能積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各方面都取得的杰出的成果。兩名能工巧匠帶隊制作了四合院1:1實體模型一個,并增設和補充了瓦石作、油漆彩畫作的內容,該模型已成為學校獨立的建筑歷史示教室。同時完成硬山三開間木構架模型、六角涼亭構造模型、實體清式斗拱(柱頭科、平身科、角科)、四柱三開間牌樓模型等教學模具模型,錄制存檔600分鐘的木作制作加工視頻資料。培養青年教師三人,成為古建筑木作構造、古建筑修繕技術、古建筑工程制圖課程負責人。完成兩屆專業學生的木作實踐課程的教學,立項自治區高校研究課題《中國古建筑模型制作工藝與構造研究》NJZY12281、《研究型實訓室探索與建設——以古建筑木作實訓室為例》NJSY335等三項,立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專業綜合改革項目1項《建筑漫游動畫課程綜合訓練模式研究一古建筑漫游動畫模塊》201601028019。完成內蒙古五原縣萬字會堂修繕、巴丹吉林廟修繕等修繕設計施工項目15項,獲得《一種古跡遺址保護用不干預承重式箱式基礎》201520217432.8實用新型專利,《一種古跡遺址保護工程用生態加固符合材料及其施工方法》2016102076377發明專利。
3.2 尚未解決的問題和衍生出的新課題
以木作實訓室為案例的研究型實訓室模式建設在機制制度創新中取得了積極地效果,但仍有需要鞏固和探索的課題。實訓室日常的管理機制仍有不少漏洞,諸如實訓室職能轉換時的設備及庫管交接需要加強,實訓教師的教學工作積極性不如生產、科研積極性高,實訓教師目前只是試點項目的賦予的身份,在長期發展的崗位身份和職稱晉升需要確定等。
參考文獻
[1]張金龍.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研究實訓室建設的思考[J].廣州化工,2013,12(24),41
[2]李忠華,楊利軍區域共享型國家實訓基地的建設、管理及運行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6,36:147-148
[3]姚洪略.基于ISO標準的實訓基地實訓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報),2006,15(2):49-51
[4]劉繼平.國家級高職數控技術示范性實訓基地設備配置與管理[J].職業技術教育,2008,20:5-9
[5]謝鴻芳,周美珍,黃曉輝實驗室建設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6):154156
[6]王秀紅.淺談高職高專實驗室建設及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室科學,2006 (5):100-101
[7]馬育.抓緊實驗室建設,深化化學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 (9):104-106
[8]史寶中,吳隆坤,周騰蛟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高校實驗室建設[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79-80
[9]王連之,鎮真柏,胡志強加強實驗室建設,構筑創新大平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7):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