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瑄 趙彥
摘要:文章針對當前高校本科產品設計專業畢業答辯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從專業答辯的評審標準和評議制度兩個方面,結合答辯過程中的相關具體情況,提出了對應的思路、框架、標準、依據等。并從答辯流程、行業特征、評議模式上給出了具體的指導建議。希望通過基于畢設答辯實踐的相關探討,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教學指導等通過有效的產品設計答辯過程得到進一步的優化、發展與完善。
關鍵詞:產品設計;畢業答辯;評審標準;評議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8)05-0100-03
產品設計本科教學是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階段,而畢業設計(后簡稱“畢設”)是檢驗這一階段教學成果和學生四年專業知識學習情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在校期間最后一個綜合性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專業理論教學向實踐教學轉換過程中的重要節點[1]。這也對專業答辯過程中的設計評審提出了嚴謹、較高的專業要求和評判標準。在產品設計專業教學體系框架下,通過一系列專業評審標準和評議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集中有限的教學資源,最大限度的提升畢業答辯的評審質量和效率,以及為學生專業水平的評級劃分、答辯成績擬定、問題修改等提供具體指導,設立合理的專業參考依據和衡量標準。同時也為答辯過程中的提問、指導、討論等提供了嚴謹、可靠的專業依據。因為產品設計專業是將造型藝術、工業生產技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緊密聯系的綜合性學科,專業目標是通過專業課程的講授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為,使學生成為懂藝術、懂技術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2]。這就對不同研究方向,設計定位和具有明顯差異化的行業體系下,學生如何恰當的將設計理念、合理的設計手法、高效的流程安排,在嚴格的行業標準下系統、穩定、高質量的達成產品預定設計目標提出了較高要求;同時更為教師在答辯的評議過程中,依照專業要求,從設計立意、產品創新、系統設計過程、以及加工制造、工藝技術、社會影響和文化內涵等層面的評審提出了更加細致、針對、有效的具體要求。
由于學術上對產品設計專業方向的理解差異,以及不同研究領域的關注點有所區別,再加上個人經歷、行業經驗、學術觀點等方面的影響;同時因學生的專業水平層次不齊,對畢業設計的理解、投入、執行效率也因人而異。為此,如何在產品設計專業教學的系統構架下,提出一套可以有效執行的專業評審標準和評議制度,既是目前急需深入研究解決的問題,又是對產品設計答辯具體指導思路和相關評議的進一步啟發與完善。
1 目前本科產品設計專業答辯評審標準和評議制度所面臨的問題
1.1 評審標準方面
1.1.1 對產品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流程理解的偏差
一般來講,產品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是按照下列步驟開展工作的:畢業設計選題——設計調研——方案構思——方案確定——設計表現——成果提交——答辯及成績評定[3]。但這只是涵蓋設計方案最大可行性范圍的基本流程,是具體設計過程的一般性參考。而把一般性參考不加判別、思考,生搬硬套到不同行業,不同主題與內容的設計中去,并以此當做設計的根本表現與工作量體現來指導學生,不僅會讓學生對專業的理解,設計的方向與定位乃至工作量評估和進度安排等產生嚴重偏差,也常常讓學生在執行過程中產生各種困惑。常見的諸如在設計調研過程中,部分學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些,只是為了完成某個流程而做流程,甚至在學生畢業后走上社會時,都搞不清楚自己本專業到底學了些什么,以及怎樣通過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來進行高質量就業。但回到畢設來說,最典型的是畢設按照進度基本完成后,在答辯前甚至答辯后的修改調整階段,還要為了所謂工作量的體現補草圖、抄方案、堆各種文字資料。
某些指導觀點以此認為這是學生未按照指導要求執行到位、態度有問題、能力水平差、不愿意投入等。但如果在畢業指導過程中首先認清楚畢設流程與其中各個環節之間具體工作的關系,熟悉精通產品設計研發的基本系統原則,并在此條件下嚴格按照畢設整體時間表和產品系統開發流程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模擬,除去客觀存在的各種學生自身原因,如學生對畢業設計不夠重視,設計時間得不到保證[4]。雖然不能說絕對避免,但至少可以從最大限度上降低學生對畢業設計質量和進度環節上的理解偏差。
1.1.2 對不同產品行業特征、設計要求、生產制造流程、工作量以及規范與標準存在誤解
在產品設計行業中,一名合格的產品設計師往往需要面對來自各行業不同的業務需求和專業設計委托。這就要求產品設計師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和較高的理解能力外,還需要對不同行業特點、用戶需求、設計要求、規范標準、被委托案在該行業中的工作量預估、開發流程、進度組織、產品規格、概念選擇方法、原型制造原理和技術、生產工藝對接的具體方式等有著充分了解和深入研究。所以從行業人才培養角度出發,學生在校期間的畢業設計實際上也是針對不同研究方向的具體要求展開相應的工作,直至答辯階段的檢驗與評審。
這就要求答辯評委組需要對不同產品行業特征、設計要求、生產制造流程、工作量及規范與標準等有著深入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建立針對性的專業評審體系。這些應該是在產品系統研發理論指導下,根據行業特點嚴格制定、篩選、整理并加以反復推敲討論,最終擬定出來的。包括行業中涉及非工業化流程的產品,也要根據不同產品載體所依托的具體工藝、技能、審美、文化等,在各行業專業要求的框架下,從定位、設計到應用層面進行具體對接、分類、分項、細化各類相關要素和指標,最終擬定評審標準。而不能把不同行業的工作量、設計評審原則、審美體系等混為一談,更不能不加理解、直接套用基本的產品設計原則,把“工作量不足”、“流程不清晰”、“缺乏創新”、“調研量不夠”等看似專業的評審建議不加區分的直接對應到分屬不同行業、定位、類型的產品設計方案中。例如兒童玩具設計和醫療產品設計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分類,從產品的市場范疇、消費和使用人群、用戶人機場景、功能定位、規格、概念設計、概念評審、設計要點、法律法規、原型制作、測評模式、產品結構、材料工藝、產品開發成本、產品成本等;以及生產制造中的材料運用、零部件、裝配方式、DFM的影響類型、范圍、項目開發管理中的任務描述、系統流程和里程碑,以及執行的具體情況、評估等,都完全沒有任何具體的可比性。
所以僅從調研——概念設計——定稿——效果圖——實體模型等來評判學生作品,而不從行業特征的角度來進行區分,也體現在答辯評審過程中對產品設計專業本身理解還存在著誤區。
1.1.3 對優秀畢設的評審缺乏系統化指標
因為對產品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流程理解的偏差,以及對不同產品行業特征、設計要求、生產制造流程、工作量、規范與標準等存在誤解等,導致了評審過程中系統化指標的缺失。在這樣的答辯環境和評審條件下,無論是答辯評委組還是學生,對產品專業優秀畢業設計的評審結論往往也是充滿了質疑和不確定性。優秀畢設的評選是答辯階段的重要環節,所以如果不能切實有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系統化指標來進行專業、客觀、公正的評選,這既是對專業教學認知度的不足也是對產品設計專業理解欠缺。
1.2 評議制度方面
1.2.1 答辯流程認知的模糊
答辯流程是產品設計專業答辯的重要形式和組成部分,是整個答辯環節的基本載體與核心框架。關系到答辯整體環節是否客觀、嚴謹、專業、可靠、公正。答辯流程的設定各個院校有著自己的專業側重點和具體要求,所以不盡相同。但不管形式上呈現出來的結果怎樣,在答辯流程的設計上,至少需要達到目標明確、條理清晰、執行度高、公正合理等必要的基本要求。在這里至少應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答辯的整體進度流程,比如開題、中期檢查、正式答辯、二辯、畢設展等;二是答辯各環節的具體評審流程,包括如中期檢查階段,答辯評委組對學生作品在評審標準框架下內容熟悉理解的前提下,按照對應的行業要求,對照畢設整體進度的具體時間設定,就產品設計流程、完成度等按照特定的優先級進行有序、專業的評審檢查。
目前在一些學校產品專業畢設答辯流程中,從認知上首先就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模糊,比如在開題階段需要清楚的認識到,畢業設計的內容與選題,體現學校的辦學定位與專業發展方向[5]。但如果連選題的意義和評審標準都不明確,則會對開題評審造成一系列的障礙。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么在后續的中期檢查、正式答辯等進度和具體環節流程的評審中,則會更加混亂無章,結論主觀;對產品設計的具體評審上缺乏合理有效的依據。
1.2.2 —辯評議結論的隨意性以及對“答辯表決”的誤解
因為答辯流程認知的模糊,結合評審標準的缺失,直接導致了一辯評議結論充滿了隨意性和主觀性,各種觀點層出不窮,對學生具體作品的建議模棱兩可,例如經常用一些“設計缺乏亮點”,“產品功能欠缺”等模糊的評審詞句來斷定學生的設計問題,但問題是有些情況下,針對學生的作品,具體缺乏哪些“亮點”?需要在哪里體現?是從用戶體驗層面?還是功能拓展方面?又或是應用場景的角度等;如果是用戶體驗層面缺乏“設計亮點”,那問題具體出在哪些交互設計的環節和過程中?有何具體的改進建議,改進后對該產品預計會有怎樣的改良?這一系列的評議過程往往缺乏基本的設計邏輯和理論依據。這就也是造成一辯評議結論隨意性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分不清學術觀點與產品設計原則的區別,將學術觀點結合個人喜好強加在對產品設計合理性的原則討論中當做評審結論,并且在評議過程中,存在著非自己研究方向和領域的“亂點評”、“亂指導”、“亂干涉”的現象。這些主觀化傾向明顯的答辯評議結論,直接導致了一辯評議結論的隨意性和爭議擴大化,也為后續的二辯審定工作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和困擾。
還有就是對“答辯表決”的誤解,答辯評議中的表決固然是一種相對客觀、公正、合理的解決方式,但這并非是無條件的,不是憑借著個人主觀意見和缺乏合理評審標準的情況下,進行一種協商和妥協。更不是各種學術觀點以“探討”之名來忽視產品設計原則。
由于一辯評議結果種種問題的存在,也給進一步認定審核的過程帶來了一系列的障礙,除了前面提及的隨意性等,在審核的依據上也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根據個人對學生的畢設態度、學習能力、以及基于主觀認知的畢設工作量解讀等因素,結合一辯評議結論來對學生是否進入二辯進行判定。如:某位學生“平時就很差”、“工作量不足”等。“平時很差”不等于畢設就一定差,這些都屬于主觀看法,缺乏具體證據的支撐。而因為行業分工和特點的區別,工作量和時間長短也沒有必然關聯。
此外審定過程中,個人的理解、出發點不同,在沒有明確合理的專業評審標準情況下,極易造成對被評審對象因人而異的評審結論,即便是通過答辯表決,那么在一系列相關問題沒有徹底解決之前,始終都是有欠考慮的。
2 相關評審標準和評議制度問題的解決方案
通過對評審標準和評議制度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探討研究,歸納整理后得出以下結論:
2.1 答辯評審標準方面
2.1.1 產品系統設計在不同產品行業中的標準與要求
首先應明確不同行業產品開發的特點,按照國家產品行業分類標準,將學生畢設作品對應到各個行業的分類下,同時將作品完成度按照畢設進度的具體要求進行分級;
其次按照不同產品行業的設計研發流程制定出相應評審標準和評價體系,在行業規范標準的框架下明確相關工作量,并制定量化指標,評級分類。
再有就是通過不同產品行業下,具體產品的研發方向、市場定位、設計定位、材料與工藝、開發流程、消費使用人群、功能差異、應用場景環境、法律法規等,在相應評審標準和評價體系的框架下,細化制定出具體的評審要素和量化指標,同時進行分類評級,結合工作量的評定標準,以此來實現對設計質量的全面審定。
2.1.2 優秀畢設的評審標準應當基于行業特性和具體要求來進行分類評定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產品設計專業的優秀畢業設計評定也是如此。基于不同產品行業特征和具體要求,在專業評審過程中,參照各類標準評定出在各自產品行業內設計質量和完成度較高的畢設作品,并依照分類評級中的排名進行篩選。通過一系列的專業評審復議討論,最終確定。
2.2 評議制度方面
2.2.1 答辯流程和具體環節
在充分理解畢設答辯的整體流程和各具體環節評審流程的基礎上,分別從整體時間安排、作品完成度、已完成階段的設計質量、工作量呈現、工作計劃制定、作品最終質量預評等方面根據不同產品行業的特征和具體要求,制定相應指標和評審標準;按照不同階段流程的項目節點,實現客觀、公正、有序的答辯評議。
2.2.2 答辯評議表決的作用
答辯評議表決應當而且必須是在嚴謹的行業評審標準、不同的產品相關專業體系的架構下,嚴格按照答辯流程和相應評審指標,逐條量化的進行合理化分析研討的基礎上來進行的。這也為畢設答辯提供了有效可行的答辯原則和基本依據。任何脫離了行業特定性和專業設計原則體系下的評議,對于產品設計專業畢設答辯的本質要求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此外,還需要分清學術觀點和基本設計原則的區別,在答辯評議時應清晰客觀的進行評審。避免造成答辯評審過程中由于標準的缺失和混亂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同時充分發揮專業所長,從客觀、理性的角度來進行相關產品的專業評議也是不可或缺的。這就更需要在尊重、傾聽、理解有相關行業、專業經驗的同行評議的前提下,謹慎客觀、以一種探討性的思路來提出非自己專業領域的觀點。這也是良好職業素養和專業素質的充分體現。
2.2.3 答辯結論的評議準則設定
綜合上述分析結論,結合參考相關高校中的答辯評議流程,本著專業、公正、客觀的答辯評議原則,從操作可行性和對教學負責的角度出發,嘗試提出以下評議準則以供探討:
將答辯結果分為以下幾種:
1) 通過答辯。通過答辯表明:該生的畢業答辯經答辯評委組依據一系列的評審標準評議后認定,其專業能力和素養以及畢業設計達到同等學歷條件下應具有的專業水平和要求,準予通過畢業答辯。
2) 修改后通過答辯。修改后通過答辯表明:該生的畢業答辯經答辯評委組依據一系列的評審標準評議后認定,其專業能力和素養以及畢業設計基本達到同等學歷條件下應具有的專業水平和要求,但經從專業角度認定某些方面還存在問題,所以須通過修改解決后,方才準予通過畢業答辯。
3) 二辯。二辯表明:該生的畢業答辯經答辯評委組依據一系列的評審標準評議后認定,其專業能力和素養以及畢業設計未達到同等學歷條件下應具有的專業水平和要求,所以必須按照同等學歷條件下應具有的專業水平和要求做進一步的提升并再次準備,參加第二輪畢業答辯以期通過。
4) 延期畢業。延期畢業表明:該生的畢業答辯經答辯評委組依據一系列的評審標準評議后認定,其專業能力和素養以及畢業設計未達到同等學歷條件下應具有的專業水平和要求;并且第二次答辯評議結論與第一次答辯結論定性相同,則該生將按照學校相關規定進入延期畢業程序。
3 結語
綜上所述,本科產品設計專業的畢業答辯是一項嚴謹、細致、客觀、公正的工作。這里涉及的評審標準和評議制度不僅關系到本科階段教學成效的驗證和總結,更關系到學校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方向的推進與完善。而產品設計又是一門涉及面廣泛的綜合性交叉學科,研究方向和行業定位內容各異,不盡相同,這就對畢業答辯的專業性和規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拋磚引玉,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導思路和創新方法,期望為后續相關專業的本科教育教學提供一套良好的、可供高效執行的畢設答辯模式與標準。
參考文獻
[1]孫虎鳴.關于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的思考[J].美術大觀,2016,(9):140.
[2]董華君.產品設計專業畢業設計問題的定位分析[J].現代裝飾(理論),2016,⑹:60.
[3]端文新.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環節改革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11):68.
[4]任文營,劉超.提高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質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6):16.
[5]羅叢敏.提高工業設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的實踐探討[J].教育觀察,2015,(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