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彪

摘要?[目的]探討林下套種和不同施肥處理對油茶幼林生長的影響。[方法]以3年生“長林4號”油茶幼林作為試驗林,對比6個施肥處理和生姜、花生、紅薯及大豆等4種套種模式對油茶幼林生長的影響。[結果]套種大豆能明顯促進油茶幼林株高和地徑增長,套種花生有利于新梢生長,套種大豆的單株產果量最大(3.46 kg);T1處理(N1P1K1)的油茶幼林株高、地徑和新梢長度最大,T3處理(N1P1K2)則是單株產果量最大,適當增施鉀肥有利于提高油茶結果量。[結論]該研究可為油茶幼林生產提供借鑒。
關鍵詞?油茶;套種;施肥
中圖分類號?S79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8)33-0089-02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植物,種子可榨油食用,茶餅可供農田施肥,綜合利用價值高,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經濟樹種,也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樹種之一[1]。我國油茶栽培歷史悠久,栽培地域廣泛,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已形成較大種植規模。福建省是油茶的中心產區之一,尤溪是福建省油茶種植主產區,油茶資源開發力度大,但由于地形因素和土壤因素的影響,油茶幼林前期生長速度較慢,經營管理成本加大,經濟效益降低,如何合理經營、促進油茶幼林生長已成為油茶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相對于單一的苗木種植方式,林下套種農作物模式一方面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間,以耕代撫,增加經濟收益,另一方面能有效改良林地的土壤狀況。明廷柏等[2]試驗得出油茶幼林下套種花生能有效促進油茶生長,提高綜合收益;馮金玲等[3]試驗得出油茶林下套種毛豆和綠豆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數量和酶活性,對土壤具有改良作用。此外,通過施肥緩解作物和土地之間的養分供需矛盾,以達到提高作物產量的目的也是較為普遍的方式,合理施肥對油茶幼樹的營養生長具有促進作用[4]。但林下套種對象的選擇具有局限性,施肥用量也需因地制宜。筆者對研究地的油茶幼林分別進行不同套種模式和施肥的處理,以探尋促進油茶幼林豐產的較佳措施,提高油茶生產力及單位面積產量,達到以短養長、減少造林投資、增加收入,為當地油茶幼林生產提供借鑒。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地概況?試驗地設在三明市尤溪縣湯川鄉經營林場,該林場位于湯川鄉湯三村大坪洋山場,地理坐標為26°05′08″N、118°26′42″E,坡向東北,平均坡度24°,海拔1 060~1 150 m,地形為中山,土壤為紅壤,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鄉平均海拔840 m,年平均氣溫15.8 ℃。供試油茶林為2012年新植油茶,造林面積39.7 hm2,采用機械水平帶整地,帶寬1.5~2.0 m,水平帶間距2.5 m左右,初植密度1 500株/hm2,株行距2.5 m×2.5 m,選用2年生“長林4號”油茶裸根苗,苗木平均地徑0.35 cm,平均苗高40 cm。
1.2?試驗設計
1.2.1?套種處理。供試林為3年生“長林4號”油茶幼林,郁閉度為0.45左右,長勢良好均勻。試驗地共設4個套種處理[生姜、花生、紅薯、大豆(表1)]和1個對照處理(CK,純林),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15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12株,面積為100 m2,周圍均設保護行。處理前對油茶幼林進行全面松土、除草,套種密度以各種作物生長后能覆蓋地表為宜,試驗期間采取常規的撫育管理措施,同時為了促進套種作物生長,在播種期先對各小區進行等量施肥(復合肥500 kg/hm2)。2015年3月初次播種,條播,生姜株距25~30 cm,每穴1株;花生穴距15~20 cm,每穴2~3粒;紅薯穴距25~30 cm,每穴1芽塊;大豆穴距15~20 cm,每穴3~4粒。試驗在2016年復種1次。
1.2.2?施肥處理。供試林為3年生“長林4號”油茶幼林,郁閉度為0.45左右,長勢良好均勻。試驗設6個施肥處理和1個空白對照,每個處理3個重復,共21個試驗小區,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12株,面積為100 m2,周圍均設隔離帶。結合土壤養分狀況和汪洪麗等[5]提出的肥料配比,施肥處理見表2。施肥方式采用株施,深度25 cm,2015—2016連續2年施肥,常規管理。
1.3?測定指標及方法?2017年6月中旬于每個小區全部測量株高和地徑,在各個小區內隨機選取5株油茶植株為抽梢待測樣株,每株隨機選取20枝新梢測定長度;2017年10月下旬采集每個小區全部植株的果實,稱重,取株數平均值為單株產果量。
1.4?數據處理?利用Excel 2003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SPSS17.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套種模式下油茶幼林的生長指標?由表3可知,套種大豆的油茶幼林株高最高,為115.03 cm,比CK提高了10.2%,其次是套種花生、紅薯,套種生姜的油茶幼林株高最矮,顯著低于CK(P<0.05);不同套種模式下的油茶幼林地徑按大小排序為大豆、花生、紅薯、生姜,其中套種大豆和花生的油茶幼林地徑顯著大于CK;不同套種模式下的油茶幼林新梢長度依次表現為花生、大豆、紅薯、生姜,套種生姜的新梢長度小于CK,二者并無顯著差異;套種大豆的油茶幼林單株產果量最大(3.46 kg),比CK提高了28.6%,其次是套種花生、紅薯,分別比CK提高了27.1%、5.6%。
2.2?不同施肥處理下油茶幼林的生長指標
由表4可知,T1、T2、T3以及T5處理下的油茶幼林株高并無顯著差異,其中,T1處理的株高值最大(122.27 cm),與CK相比提高了15.64%;不同施肥處理的地徑大小依次為T1、T2、T3、T4、CK、T0、T5,T5處理的地徑顯著小于CK(P<0.05);T1處理的新梢長度最長(15.50 cm),除T2處理外,與其他處理均呈顯著差異(P<0.05);T3處理的單株產果量最大(5.30 kg),T0處理的單株產果量最小(2.18 kg)。
3?結論與討論
在油茶幼林套種農作物的4種模式中,不同作物對油茶幼林的株高、地徑、新梢長度和單株產果量的影響并不一致。
油茶幼林下套種大豆,油茶的株高、地徑以及單株產果量均大于其他3種套種處理,且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套種花生的油茶幼林新梢長度最長,其次是套種大豆的處理,二者差距較小且未達顯著水平;而套種生姜對油茶幼林生長和產果量的促進作用最小。套種大豆的油茶幼林株高最大,為115.03 cm,其次為套種花生(110.03 cm),大豆和花生均屬于豆科植物,其根部所生長的根瘤菌可將空氣中的無機氮轉化為有機氮,提高土壤養分,間接影響油茶生長。生姜根系不發達,需肥量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與油茶產生肥力競爭態勢,不利于油茶生長。建議在油茶幼林生長中套種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
T1施肥處理(N1P1K1)有利于油茶幼林生殖生長,T1處理下的油茶幼林株高、地徑和新梢長度與對照組存在顯著性關系;T3處理(N1P1K2)的單株產果量最大。氮肥對油茶幼林的生長影響較大,但該研究中T1施肥處理(N1P1K1)下的油茶生長較好,可能與肥料用量相對富足有關[6];趙中華等[7]、呂翠萍等[8]研究發現多施鉀肥可促進油茶結果,而磷肥施用量較高則具有反效果,與該研究的結果相似。在油茶幼林生產中可適當施氮肥促進生長,增施鉀肥提高結果量。
參考文獻
[1] Editoral Board of China Herbal,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a.China Herbal[M].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er,1999.
[2] 明廷柏,李愛華,袁知雄,等.油茶幼林不同套種模式與綜合效益分析[J].林業技術開發,2012,26(4):98-101.
[3] 馮金玲,鄭新娟,楊志堅,等.5種栽培模式對油茶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響[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6,36(2):10-16.
[4] 潘曉杰,侯紅波,廖芳,等.配方施肥對油茶中幼林營養生長的影響[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3,23(2):82-84.
[5] 汪洪麗,郭曉敏,趙中華.油茶生長量、產量與平衡施肥的研究[J].江西林業科技,2008(6):73-75.
[6] 俞小鵬,白玉杰,俞元春,等.施肥對油茶生長與葉片營養元素含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3,40(5):731-735.
[7] 趙中華,郭曉敏,李發凱,等.不同施肥處理對油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響[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7,29(4):576-581.
[8] 呂翠萍,羅正偉,劉虹,等.我國油茶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6):16177-1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