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薇 王德平 朱山川
摘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極大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是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仍面臨著一些困難,四川省江油市積極探索,堅持“一創、二開、三抓、四促”的原則,在新安鎮全鎮范圍內打造新安農業公園,以鄉村旅游為基礎,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全鎮共同打造現代農業公園、改善農村環境,打造幸福美麗新村、發展新型休閑觀光農業,走生態農業之路、種養循環為基礎,推動三產融合”等措施,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關鍵詞案例分析;農村三產融合;種養循環;農業旅游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8)25-0194-03
Exploration on the Fusion Path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A Case Study of Xinan Town, Jiangyou City
SHEN Wei, WANG Deping,ZHU Shanchuan et al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gronom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AbstractThe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explore the roa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in China still faces some difficulties,at present, Jiangyou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has actively explored and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one creation, two opening, three grasping and four promoting”, building Xinan agricultural park in the whole town of Xinan Town, based on rural tourism, and through “introducing leading enterprises, building modern agriculture together with the whole town”. The industrial park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the building of a happy and beautiful new village,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type of leisure and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road, the breeding and breeding cycle as the basi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production, hav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Key wordsCase analysis;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Breeding cycle;Agricultural tourism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形勢新階段新常態,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問題和新挑戰不斷顯現。在大背景上,農業的發展面臨著生產成本上升、財政補貼壓力兩個“天花板”、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農業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的現實問題[1],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很難通過傳統的生產方式來實現。目前的首要任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多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休閑、科普教育、康養產業等深度融合,發展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2]。可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十三五”期間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3-4]。同時在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基于種養循環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
1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內涵
國內的有關學術領域于2004年開始將研究重點逐步向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傾斜。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我國從政策層面上首次提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個概念。但關于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的概念,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5],各個學者都有自己的見解。陳俊紅等[6]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立足農村,通過挖掘當地自然生態、地域人文、鄉村美食等資源,來實現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不同產業部門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為一體的發展模式。姜長云[7]指出,從根源上來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屬于產業融合范疇的,而產業鏈的延伸、產業功能的轉型等最終是要借助新技術、新業態的出現來實現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雖然不同的學者對于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有著不同的見解,但他們的中心思想都是一致的。
綜合各方學者的研究,筆者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內涵進行歸納,指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二三產業之間不再是單獨發展的一個個體,在新技術、新制度加入的條件下,農村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的邊界愈來愈模糊,為了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農村三產業相互依托、融合,聯合發展,并最終形成一種新業態、新功能的農業發展形式的一種現象。
2一二三產融合類型
完善農業產業鏈,即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面。使農業發展走集約化、規模化、有組織、有標準、觀光旅游相結合的道路。一二三產融合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同產業之間的合作,相同產業間的內部合作,都是實現三產融合的路徑。
2.1農業內部自身的融合
即把農業生產活動的產前、產中、產后三者結合起來,形成農業活動自身的一個鏈條。把農業生產活動的產前包括各類新品種的設計、研發,種子、化肥、農藥等的供給,產后的農產品初級加工、精深加工、分級分類包裝、線上線下銷售全部歸納到農業生產體系內部,增加農業價值鏈。而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兩者之間是可以形成相互聯系的產業,即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循環利用,相互依存。
2.2農業與工業的融合
農業生產與工業的結合,既一產業和二產業的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鏈延伸的重要途徑,更是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步驟[8]。根據河北日報的報道,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每增加 0.1百分點,可以帶動 230 萬人就業[9]。通過商品加工基地的修建,對當地農產品進行初、深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的同時,也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
2.3農業與服務業的融合
農業與服務業的融合一方面體現在服務業向農業滲透,即休閑農業。旅游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要產業,而農業旅游是新型交叉產業,是把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相輔相成、相互滲透。一方面可以拓展旅游空間,滿足城市居民回歸大自然的渴求,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可以優化農業生態環境,改善城鄉環境質量。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村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包括對農用土地、農村勞動力、資金等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業附加值[10-11]。其次,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網絡的散播速度快、范圍廣,可以為農產品的銷售、展覽提供快捷、新穎的幫助。
2.4農業、工業、服務業三產融合
農村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可以將生態旅游、加工企業參觀、農業生產活動等聯合起來,開發農耕文化體驗、科技教育體驗等農業新功能。形成集種養、加工、銷售、環保、娛樂為一體的城郊型經濟模式,在促進生態農業的建設,增加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產出時,也會促進高效產業為城市建設做出貢獻;城郊觀光農業是城市與農村聯系的紐帶,不僅為人們提供休閑場所,而且帶動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發展,也改善了農村環境和村容村貌[11-13]。城郊型觀光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必然也會要求有一批懂農業、會技術、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從而可以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應該包含以下幾個環節:產前—產中—產后加工—流通—消費,具體來講,就應該是原材料研發設計—原料種植—加工—儲存運輸—銷售5個方面。而生產環節是農業產業鏈與價值鏈條中收益最低的部分,高附加值都在其諸如品牌和科研等環節,那么當農業三產融合發展,農業新業態、新功能出現的時候,會讓農業增產的同時帶來農民增收。
3四川省江油市新安鎮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案例分析
新安鎮位于江油東部,面積51.29 km2,植被覆蓋率299%,耕地面積1 462.6 hm2。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9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萬。京昆(G5)高速公路、國道347公路縱貫全境,是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為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新安鎮積極打造新安鎮現代農業公園,以期用三產融合的手段,帶動當地農民增收,促進當地農業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發展。新安鎮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具體措施是:
3.1引進龍頭企業,全鎮共同打造現代農業公園
新安農業公園已建成面積達1 533.33 hm2,覆蓋8個村的連片產業區,著力打造早熟梨、獼猴桃、葡萄、檸檬、花卉苗木等農業產業。引進25家企業,包括各類種植、養殖及加工企業,形成了涵蓋一、二、三產業的產業集群。按照“大園區小業主”的思路,通過種養大戶帶動,吸引村民參與,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引進龍頭企業,增加了新安鎮農村建設的資金,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群眾抱團發展提供了保障。
3.2改善農村環境,打造幸福美麗新村
新安鎮完成了近700戶的農房風貌和庭院整治,鎮域道路四通八達,市、鄉(鎮)、村道縱橫相聯,構成了外暢內通的道路網絡。農業公園內新建了觀光環線10 km、主干道6.7 km、騎游綠道6 km、生產作業道100 km、灌溉渠系200 km、硬化渠系200 km、提灌站79處、整治河道4 km、整治改造塘堰200余口、蓄水池16口,整個園區具備了較好的生產條件。新安鎮以“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為根本目標,創新“能人帶村、產業強村、民主治村、服務樂村”新四村建設方式,著力推動“產業聚園區、園區變景區、新村成社區”建設,初步走出了一條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新安之路”。也為新安農業公園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環境變好了,游客自然也就被吸引而來了。
3.3發展新型休閑觀光農業,走生態農業之路
新安農業公園依托園區內已建成的科技示范、鄉村旅游景區為基礎,整合園區內村落的資源,以促進“三產深度融合、農民持續增收”為宗旨,走農業生態化、信息化、休閑化的道路。一是農業生態化,新安農業公園引進日本、中國臺灣等地區先進作物栽培與管理技術,進行綠色生態種植,不施加化學肥料、而是使用農家肥或有機肥;不濫用農藥,而采用生物殺蟲燈捕捉害蟲,使種植出來的水果真正環保、生態、無公害、綠色,最終達到有機要求和認證。二是農業信息化,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實體終端落戶新安,通過網絡平臺服務領域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使新安鎮農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新安鎮還先后與北京信安盟科技有限公司、江豆網合作,分別在金果社區、新店村、大巖村、石橋村、南山村、天嶺村、黑灘村、許家橋村、黃土村建立了電子商務服務站。同時,7家快遞企業在新安設置了門店或領取點。三是農業休閑化,新安農業公園自2009年始建以來,已建成創意農耕體驗園9個,特色農家樂23個(其中4家具有吃、住、行、游、購、娛的特色休閑農莊,滿足游客“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農家樂、觀農村山水”的需求),觀光景點15個。連續舉辦了十一屆梨花節、四屆水果采摘節等系列農旅融合活動,累計吸引游客7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億元。具備了現代農業示范、農耕采摘體驗、休閑度假等多項功能。
3.4種養循環為基礎,推動三產融合
新安鎮以種養循環綠色發展模式為基礎,發展水產養殖和畜禽養殖,將養殖業產生的排泄物用作種植果蔬的肥料,種植出健康、綠色的農產品。再將農產品進行加工,制作成果醬、果干、果汁等初級加工產品,也可以提取果蔬成分制成保健品、化妝品等精深加工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養殖業、種植業、加工業形成了良好的循環,組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并減輕了對環境的傷害。同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緊緊圍繞園區水果種植、采摘、水產養殖、垂釣、農家樂等農耕采摘體驗、休閑養生度假等多種功能,吸引大批游客前往。
4江油市新安鎮基于種養循環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路徑及啟示
4.1全鎮集體打造農業公園,多方受益
新安鎮在整個鎮的范圍內打造新安農業公園,每個村落都加入到了建設隊伍中,根據村莊的資源稟賦,開展不同的產業,引入不同的龍頭企業,使得農民、企業、村集體都成為了受益的主體。企業享受優惠政策,擴大規模;土地集約盤活,讓農民獲得了土地流轉的收入,也增加了就近就業的機會;農房風貌和庭院整治,鎮域道路四通八達,社區公共基礎建設不斷完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成績斐然。
4.2種養循環,大力發展觀光農業旅游
旅游業是一門將一、二、三產涵蓋在內的綜合產業,其擁有較大的關聯度、廣泛的覆蓋面、強大的帶動能力、良好的綜合效益,可以成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突破口[14]。而近年來,休閑旅游日趨旺盛,對旅游產品需求越來越豐富,游客已不滿足于傳統的看山游水型的旅游方式,體驗性、參與性更強的鄉村民俗活動更能吸引游客的關注。因此,新安鎮借助其自身的農村資源,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創意農業、休閑農業、立體農業等新型農業發展方式,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鄉村資源、蔬果采摘、垂釣等成為吸引游客的旅游產品;通過綠色種植、養殖出來的農產品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以提升旅游消費的質量;鮮果與農產品加工品又可以作為禮物,游玩之余還可以為親朋好友帶上特色紀念品,為新安農業公園旅游增添一筆色彩。可見,以農業旅游為突破口,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王志才.正確認識當前農業形勢[EB/OL].[2018-04-20].http://www.ssbgzzs.com/zxdk/dkssbg/2015/02/.
[2] 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2018-04-20].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392/c4676365/content.html.
[3] 新華社.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EB/OL].(2016-01-27)[2018-04-20].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1/27/c_1117916568.htm.
[4] 李軍國.推進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新長征,2017(10):48-49.
[5] 趙海.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2015(7):26-29.
[6] 陳俊紅,陳慈,陳瑪琳.關于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J].農業經濟,2017(1):3-5.
[7] 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題應有新解法[J].中國發展觀察,2015(2):18-22.
[8] 丁家云,周正平.基于農業產業鏈延伸的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5(3):26-34.
[9] 王會欣.延伸農業產業鏈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N].河北日報,2017-06-30(007).
[10] 楊洪.湖南農業旅游開發初探[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1,22(3):174-176.
[11] 朱琳敏,王德平,鄧楠楠.綿陽市城郊型觀光農業園SWOT分析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26):212-214.
[12] 宋發英,肖曉華.秀山縣中和街道城郊觀光農業發展思考[J].南方農業,2016,10(22):115-117.
[13] 陳麗妮,孟文珍.浙江省休閑觀光農業SWOT分析與發展對策[J].現代化農業,2013(6):37-40.
[14] 劉險峰.新常態下的山東改革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