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彩蓮
摘 要 紫砂壺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悠久,自古以來,紫砂壺就是文人墨客所鐘愛的飲茶器皿。透過紫砂壺,觀眾還能感受到文人的某種情操與意趣,紫砂壺不單單是一件茶具,還是一種情感的寄托與象征。
關鍵詞 紫砂壺;供春壺;文人意趣
自清代中期以來,紫砂陶藝由于文人參與制作,充滿了濃郁的文人氣息,特別是供文人書齋案桌上用的文房用品文玩,更帶有文人制作者的審美情趣,他們把精心撰寫的銘文鐫刻其上,借物寄情,以引起廣大同道們的贊許和共鳴,具有很高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紫砂花貨應像作畫一樣用淡淡的筆墨體現出高雅的情調。寥寥幾筆刻繪,便點出許多美妙景色;似不經意間信手拈來,卻又恰到好處,一幅精美秀麗的風景畫展現在我們面前,真是美不勝收。正如這款紫砂“供春壺”(見圖1),幾抹綠葉、小果雕塑,積極進取的精神充滿其間。
1 紫砂“供春壺”造型及由來
紫砂“供春壺”自然古樸、寓巧于拙,秀氣而動人的枝桿成為了“供春壺”的壺把造型,壺器整體干凈利落、線條流暢、形態輕盈,而壺身的樹癭紋理變化多端。紫砂“供春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的紫砂藝人供春所作,故而命名為“供春壺”。供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制作此壺型,并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后這把壺古樸可愛,也深得文人們的喜愛。于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熱門起來。而我制作的這款紫砂“供春壺”,特別之處在于增添了樹癭上的綠葉,寓意“老樹出新枝”。
2 紫砂“供春壺”的特點
紫砂“供春壺”不同于傳統花貨的審美,其獨家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工巧。紫砂“供春壺”的制作技藝精工巧飾,卻又不失拙樸、自然。第二,老成。紫砂“供春壺”的造型古樸,枝桿蒼勁,壺體表面有精雕細刻的樹紋,只見樹干的百年滄桑,枝節的老辣,審美效果佳。第三,怪奇。紫砂“供春壺”追求一種怪奇之美,雖殘缺而自然,卻也合乎情理,這是一種“重新創造”的虛構。第四,自然。紫砂“供春壺”貫穿著自然法則,從壺體結構到壺嘴、壺把等細節,都借助于自然形象,達到“順物自然而不容私”的境界。第五,獷野。紫砂“供春壺”的布局超出傳統壺式的束縛,我行我素、夸張,追求其效果。第六,高古。紫砂“供春壺”的外在形式的表現之一就是斷損、殘缺,雖歷久而新葉出。這種在舊的生命體上開掘出新生,使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與更新之意。第七,寬博。紫砂“供春壺”的外形體滿、雍容大方,而壺把、壺嘴、壺鈕等細節的設計呼應得體。第八,瀟灑。也就是壺器逍遙灑脫、自由蕭散,即不激不厲,又毫無拘束,這是一種瀟灑、自然的心態,又是一種飽經滄桑又自得其樂的歡愉。紫砂“供春壺”不為傳統所拘的風度,它不講究傳統的模式;在造型和裝飾上,紫砂“供春壺”超然出于流俗之表,蕭然游于規矩之外,令人神清而意遠。第九,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生命力,任何藝術品都在變化中取得統一。變化的時候,經常是包羅萬象的,這是一種藝術節奏的表現,也是一種文人的思維方式。紫砂“供春壺”有一個固定的主題,一個中心就是表現生命力的頑強,雖歷經滄桑而努力創造新的生命。紫砂“供春壺”的壺型制作充分運用了變化這個手法,也充分顯示了壺藝的魄力,以達到功能與法則的統一、整體的藝術效果,藝術價值頗高。
3 結 語
紫砂“供春壺”的構成有著自身的形成法則,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冠以“文人”這個字眼,不僅僅是由于文人的參與,更重要的是表達其淡泊明利、超然物外的文化特性,穿越世俗制約,以達閑雅之心境。
參 考 文 獻
[1]顧建余.簡析紫砂泥料特性和茶文化的關系[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7(10):94.
[2]高俊,朱海燕.春牛入田,無聲動人——從“百勝牛壺”窺見中國紫砂茶壺里的精神寄托[J].江蘇陶瓷,2014(0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