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萍
摘 要 紫砂壺藝經數百年的發展已成為一門系統的中國傳統技藝,在這過程中紫砂壺以獨具匠心的表現形式、端莊清麗的個性風采、氣場生動的造型藝術,被賦予了超越茶器本身的人文內涵。“竹韻壺”也是如此,其以獨特的造型風格及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藝術語言,表達了“虛心勁節山野間,清風白月映婆娑”的人文情懷,是一款兼具審美價值和人文追求的紫砂作品。
關鍵詞 竹韻壺;造型風格;人文情懷
紫砂壺是一種實用的生活茗具,也是一種藝術品,紫砂壺風格各異、變化無窮,自明代中期以來,歷代能工巧匠不懈努力,以造型作為最主要的載體,通過豐富多樣的形態,展現出紫砂文化深厚的淵源,紫砂壺是陶文化與茶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紫砂壺造型豐富,大致可分為光器、花器和筋紋器三種,各呈姿態、各領風采。其中花器的主要特點是模擬自然界動植物的形態,來塑造紫砂壺的具體造型,同時賦予茶器獨特的人文內涵。“竹韻壺”(見圖1)運用花器的藝術語言,以獨具匠心的表現形式、端莊清麗的個性風采、氣場生動的造型風格,輔以貼塑、雕刻等裝飾工藝技法詮釋了“虛心勁節山野間,清風白月映婆娑”的人文情懷。
1 造型設計與風格
“竹韻壺”是在借鑒傳統造型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設計而成,形制端重又不失靈巧。壺體呈扁球形,壺肩線與壺口線上下平行,一同勾勒出壺頸,壺蓋輕壓壺口,蓋與壺口嚴絲合縫,蓋與壺頸弧面交接平穩、過渡流暢、融為一體;蓋面上凸,竹節狀橋形鈕橫跨其上,細竹枝蜿蜒其側,顯得生動逼真,豐富了壺蓋的層次;整個壺體曲面收放自如,主視面舒展流暢;竹段形直流自壺肚上半部微微上翹胥出,竹段有力有度,粗壯中透著絲絲秀雅,典雅別致,枝節處長出的嫩芽頑強地爬向壺身,竹葉搖曳,給人空靈真實的感覺,惟妙惟肖,富有生命的意趣;另一側竹枝由粗而細巧妙地彎成耳形把,隨壺身勢而動,與壺流呼應,塑形細膩精致、節線清晰逼真;壺圓底平滑流暢,下接三圓足,這就使壺體勻稱而又層次豐富,三足與壺鈕在形勢上巧妙呼應的同時,支撐出了整把壺的氣韻。壺身骨肉亭勻,壺體、流、把及鈕線條柔和,點、線、面的過渡交接清晰,手法干凈利落、一氣呵成。壺型整體通融連貫、光潔似玉。
“竹韻壺”采用傳統原礦紫泥全手工精制而成,色澤渾厚古樸、溫潤典雅,整體布局獨特,既不單調又不累贅,傳統中又有創新,古樸中不失雅致,營造出難得的視覺美感。
2 人文寓意與情懷
“竹韻壺”運用紫砂花器造型語言,模擬自然界中竹子的基本形態,壺嘴、壺把、壺鈕皆塑成竹節之形,并用貼塑的裝飾手法將生動的竹葉貼在壺身,把竹的靈性演繹得淋漓盡致。
原生于山野的竹子搖曳生姿、婀娜挺秀、怡人心懷,在歷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留下了完美的形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蘇東坡經歷三度人生浮沉,始終不變的是對竹的喜愛,因竹堅韌不屈的品質,古今仁人義士多愛竹。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以及竹的清疏之影盡可入詩懷,借以象征虛心、高潔、耿直、堅貞、思念等品性,顯示出清新淡雅、高貴脫俗的審美特征。竹被譽為“歲寒三友”和“四君子”,已上升為中華民族氣節的象征。以竹為情、以竹自勉,竹節情早已深刻地印記在人們心里。
“竹韻壺”吸收大自然的靈氣,巧妙地把竹元素引入主題表達中,以獨特的造型風格及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藝術語言,表達了“虛心勁節山野間,清風白月映婆娑”的人文情懷,謳歌了清新淡雅、高貴脫俗、虛心堅韌的人生品格。
3 結 語
紫砂壺藝經數百年的發展已成為一門系統的中國傳統技藝,在這過程中紫砂壺被賦予了超越茶器本身的人文內涵。“竹韻壺”巧妙地把竹元素引入主題表達中,以獨特的藝術語言表達了“虛心勁節山野間,清風白月映婆娑”的人文情懷,是一款兼具審美價值和人文追求的紫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