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軍
摘 要 本文從明代社會背景、歷史人文著手,通過明代文人器物觀的闡釋,探索紫砂壺情以物興的審美標準,并從尚小為貴與返璞歸真、美學品質與侘寂之意、鑒賞學識與設計創新等方面,對紫砂壺傳承與創新設計提出個人見解,期望對紫砂壺設計研究與實踐起到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明代文人;器物觀;紫砂壺;設計創新
中國的造物歷史源遠流長,對器物的喜愛延續了整個歷史。明代,隨著文人向社會各個階層角色的轉變和滲透,造物藝術已達到民族風格發展的成熟時期,且基本上具備了近代特色的主要特征,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先進的設計思想,得到了士紳階級的普遍認同。而該時期,瓷器生產已趨于歷史的高峰,日常使用的瓶瓶罐罐、杯杯盤盤上布滿了各種彩繪。而就在這方興未艾的彩瓷包圍中,宋元時期“斗茶”之風漸趨沒落,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國范圍內廢團茶、餅茶,興散茶,推廣泡茶法這一詔令,帶著泥土本色的紫砂陶器受茶文化、陶文化的影響,以及明代文人雅士的廣泛參與和助推下,一躍登上了實用工藝美術的殿堂。因此筆者認為對這一造物思想的研究,將為當代紫砂壺設計創新提供全新的靈感,為當代紫砂壺設計創新帶來新的氣象。
1 尚小為貴與返璞歸真
王世貞筆記中記載道:“今吾吳中陸子岡之治玉,鮑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銀……皆比常價再倍。而其人至有與縉紳坐著。”明確記載了文人階層與工匠大師的密切接觸,甚至文人本身就參與紫砂壺制造的過程。明代散文家、收藏家、鑒賞家張岱對紫砂壺情有獨鐘;明代學者許次紓偏愛紫砂;明天啟壬戌年(1622年)進士,官湖州司班馮可賓尚“壺以小為貴”。而真正受文人影響并明確有文人參與的紫砂壺制作,首推明代紫砂巨匠時大彬。清吳騫在《陽羨名陶錄》中記載:“時大彬喜作大壺,后游婁東,聞陳眉公與瑯琊、太原諸公,諸公品茶試茶之論,乃做小壺”。
紫砂壺由大至小的改革,受到文人思想的影響,符合了明代文人“自適”、“尊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自適”的生活理念追求個體精神的愉悅和身體的享受,體現在物質生活上即是以適用為主的器物觀;“尊生”觀念要求文人尊重自己的欲望,重視世俗生活的精神慰藉和身體養護,把自身的物質需求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因此當代紫砂壺的設計創新,在日常普遍實用的基礎上,應盡量滿足現代人返璞歸真、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理念,只有講求理性的文化品格與傳統,才能創造紫砂壺獨具一格的文人樣式,使紫砂壺呈現出與西方造物大異其趣的歷史走向。
2 美學品質與侘寂之境
明代文人思想器物觀多為追求“美學品質”而非“巧技”。文震亨在評價一種精巧連蓋滾螭白玉印池說:“雖工致絕倫,然不入品。” 可見器物已不再僅僅是禮樂文化的載體或是道德情操的隱喻,更是服務于個體生活的審美依據和物質消費。對于明代文人來說,僅“寓意于物”顯然已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唯有“借怡于物”才能達到“內暢其性靈”的人生境界。而紫砂壺的出現,正是迎合了唐宋以來以品茶、斗茶之華麗精美飲茶風向自然純樸轉變,所飲之茶也由煎煮向沖泡方式轉變的階程,遂明代起,“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
文人追求閑適、平靜、荒寒簡遠及侘寂之意境,而紫砂壺造型質樸、內斂含蓄、敦厚親和的形態符合其追求,傳達出了寧靜、安逸、空寂之意韻,可謂不務妍媚而樸雅堅致。在當代紫砂壺設計中,設計者仍要守護創作的初心,多從外界感受文化情境,體味極為精致和古典的江南審美,注重生活情趣,領會侘寂之美,如莊子《天下論》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做到“心手合一”,“心物一元”(身心一體,心物合一),讓人與物、道與器產生互動,使得每一件作品在欣賞之時,不單只是在視網膜中的呈現,而是將作品與心靈結合,不自限于技巧的追逐,心存形而上的“品”,做好形而下的“匠氣”。
3 鑒賞文化與設計創新
宋代理學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格物態度,使得明初文人也能在器物的考證、詮釋、品定、辨偽和鑒賞中即物窮理,以達到通曉道理和獲取知識的研究目的,因此大量鑒賞類題材的書籍,不僅記載了諸多高雅品位的文人陳設,更有大量文字關于真偽跡的鑒別,這一類書籍一直流行。明代中晚期,對器物的品鑒活動成為一種風雅的文人生活,觀物、用物、論物、玩物逐漸成為文人實現其審美追求和娛樂生活的文化方式。直至明末,出現了叢書《說郛》,賞鑒者大多為明代有學識者,多為有“目力”也有“心力”者,博學廣識,人品高貴。鑒賞者不僅通曉歷史文學、書法篆刻、工藝材質,對美學也有極為深厚的見解。
紫砂壺的設計創新方式與設計者的鑒賞能力有相當的關聯性。一件好的紫砂器皿,安全性和功能性是它的根本,形制、色調是它的風采,而設計創新將賦予它新的生命。當代紫砂壺設計者必須具有極高的綜合鑒別能力,在長期的實踐及文化積累中,對紫砂壺的形式、色澤、質地及其文化內涵構成一個整體的研究對象,不被贗品所蒙蔽,并伴隨著日常的生活,詳加了解各類壺型的歷史背景、風格特色、作者習性等,做到“物質與精神并重,應用與鑒賞兼精,實惠卻又獨多風雅的追新逐奇,取精容宏”,使自身的鑒賞能力不斷精細敏感并用之于自身創造。
紫砂壺作為明代茶具興起之物,承載的不僅僅是普通工匠的制造技藝,更多的是明代文人士紳、棄官山人對社會等級下物質生活的“寄情”。研究紫砂壺設計創新方式不能簡單從各歷史時期紫砂壺器型成因及衍變入手,需從當時歷史社會背景、制作者身份、消費文化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研究,從而提出中西文化情境下的紫砂產品設計新思路。
參 考 文 獻
[1]紫檀.中國紫砂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4.
[2]宋建文.紫砂壺古玩收藏投資解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3]古月.紫砂壺圖譜[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