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青青
摘 要 本文先簡要梳理宜興地區傳統陶瓷技藝發展的歷史脈絡及“保護”現狀,然后立足于“傳承”角度,從認識論問題、制度立法、保護與開發矛盾關系三方面思考,認為“保護”只是基礎,創新與發展才能“傳承”。
關鍵詞 陶瓷工藝;保護與傳承;創新與發展
1 宜興傳統陶瓷技藝發展歷史梳理
宜興,素以“陶都”聞名于世,是我國陶瓷的重要產區之一。據張渚和丁蜀兩區的古窯普查資料顯示,宜興地區陶瓷業的起源不晚于6 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代,宜興丁蜀鎮周圍地區已形成以生產釉陶為主的窯場。六朝時期,受當時青瓷生產中心——會稽(即浙江紹興)上虞窯及吳興地區青瓷燒制的影響,在宜興南山北麓逐漸形成一定規模的青瓷窯場。隋及初唐時期,受戰爭波及影響經歷了一段衰落期。唐中葉至五代十國時期,恢復并有所發展,是宜興青瓷燒制的第二個階段。
宋、元以后宜興陶業進一步發展,其日用陶器在長江下游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相當的地位。明代,紫砂器逐漸從日用陶器中分離出來,及至明代后期開始獨樹一幟。同一時期,宜興生產的仿照古鈞窯制品——“宜均”器也嶄露頭角,流行一時,與日用陶、紫砂器三足鼎立。宜興“陶都”的地位,亦大體奠定于此期。清代,宜興陶業進入全盛時期,制陶業成為工商支柱,各鎮、街市形成“無陶不成店”、“萬家燈火”的陶瓷盛況。青瓷、均陶、紫砂、精陶、彩陶,并稱為宜興陶瓷歷史的“五朵金花”。
辛亥革命到解放后的今天,宜興陶瓷業得到復蘇契機,開始進一步大發展時期。值得說明的是,以紫砂陶、均陶的制作技藝為代表的宜興傳統陶瓷技藝,分別于2006年及2014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認同,也為宜興陶瓷傳統技藝的繼承與發展,拓寬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2 宜興地區傳統陶瓷技藝“保護”現狀
目前,國內對非遺傳統技藝的保護方式大體有3類: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和搶救性保護。基于手工藝生產的應用性特點,宜興地區傳統陶瓷技藝以生產性保護策略為主,即利用傳統陶瓷技藝的應用性特點,通過產業化操作,挖掘其經濟價值,從而煥發新的生命力,最終實現保護的目的。
(1)制定“以法護業”的保護政策
利用法律建立長效保護機制,營造“以法護業”、“以法興業”的良好法制氛圍。事實上,在1997年國務院頒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之前,江蘇省就率先頒布了《江蘇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等地方法規,無論是在“以法護業”和“以法興業”法治環境的建設,還是經濟政策方面的扶持均作了多方努力。此外,宜興市政府也圍繞傳統陶瓷技藝的保護與發展,相繼出臺《關于保護與發展宜興紫砂的議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一系列做法為后來宜興地區原料礦產的開采與利用、制作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等,提供有力的法律與制度保障。
(2)培養傳統陶瓷技藝保護的“文化自覺”
在地方政府引導下調動社會方面力量,宜興陶瓷行業協會、傳承機構、傳承人及相關民間組織等更多地參與到保護行動中來,如舉辦陶瓷藝術展覽與藝術節,面向普通民眾開展講座傳播陶瓷文化等,已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將陶瓷文化融入地方教育體系。根據宜興地方性法規條例的相關要求,宜興地區中小學大多開設陶瓷相關課程,從娃娃抓起進行文化普及教育。此外,作為宜興地區唯一一所高等教育院校,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在探索地方傳統技藝人才培養、培育工匠精神等方面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3)探索開發與利用途徑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規定,非物質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不應止于靜態的技藝展示層面,還應涵蓋合理開發與利用。2014年旨在保護“紫砂陶制作技藝”的生產性保護基地落地宜興,地方老字號品牌——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在探索傳統陶瓷制作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方面起到積極帶頭作用,實現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的良性互動。
3 基于“傳承”角度的幾點思考
(1)“保護”與“傳承”的認識論問題
200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確定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十六字指導方針。根據《意見》要求,目前已逐步建立包括國家、省、市、縣四級的保護名錄,“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離方針后兩條“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即“傳承”尚有一定距離。
任何傳統技藝都有其歷史存在的適用性“土壤”,是“活著”的技藝,那么要使其“傳承”下去,也必然要遵循其內在發展規律。我們常說的生產性保護,倘若只是單純地擴大再生產,或借助工業技術批量化作業,則只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使珍貴的傳統技藝喪失“生命力”。因為手工藝作品,最可貴的便是由人而作,具有與人性相通的一面。
其次,要歷史地看待傳承問題。以紫砂為例,始于宋,成于明,盛于清,絕非偶然。乃是與宋、明、清三代特定社會歷史環境有關,是各種文化相互交融下的動態產物。周容《宜興瓷壺記》說:“今吳中較茶者,必言宜興瓷”,紫砂的持續發展固然有宜興紫砂材質自身優良的物理因素在,還與我國傳統禪茶文化發展路徑相契合:從隋唐的煎茶、宋代的點茶、明代以后的散茶沖泡法的沿革,再到茶葉形態從餅茶、團茶、散茶所帶來品鑒標準的變化,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才為宜興紫砂器的發展提供契機。然而,隨著對外開放與國際接軌,人的行為方式、價值取向也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相對而言,各種果汁、咖啡飲品在現今的年輕人中更有市場,那么面對日益窄化的受眾群體,我們也應轉化思路,嘗試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傳統技藝的現代化傳承模式。
(2)關于制度與立法
與本文論述相關的江蘇省陶瓷有關保護條例,以2007年4月施行的《無錫市宜興紫砂保護條例》為代表,這是一項針對發揮地方特色和優勢的區域政策,旨在保護宜興紫砂,弘揚宜興紫砂文化,維護紫砂研究、設計、生產等相關權益。但縱觀條例全文,“保護”是基調,而與保護成效直接關聯的“發展”與“傳承”,正文僅用了“鼓勵”一詞。層次上也僅停留于中小學開展教育,具備條件的中高職開設相關課程,鼓勵相關專業繼承和發揚傳統技藝等,對創新與發展乃至傳承相關內容甚少提及。
再者,自《條例》正式施行以來,較少有對條例規范進一步修正與更新,但時勢在變,違法手段也在不斷更新,而違反《條例》行為的界定范圍與處置力度尚停留在十多年前,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點。
第三、由于傳統技藝的特殊性,雖然法律條文中言明要對核心技藝進行保護,但這個所謂“核心”的概念與涉及范圍其實是相當模糊的,因而也難以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知識產權方面的維護。
(3)保護與開發的矛盾關系問題
關于生產性保護的理論與實踐還處于摸索階段,碰到的問題也不少。該種模式下的保護與傳承,采用的是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下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就要融入商業化操作手段,引發資源過度開采,知識產權等一系列問題。“市場化”是否就是傳統技藝保護與傳承的“引擎”與“動力”?我們認為,答案未必是否定,關鍵是創新:通過突破固有思維模式,嘗試與其它傳統技藝合作、互補,或者探索新的實踐領域等,使得開發與保護之間形成一種互補、互通的動態平衡。
4 結 語
現今,隨著國際化、民族化的發展,宜興地區傳統陶瓷技藝正不斷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這是一種良好的現象。我們應積極抓住發展的契機,不能使之成為曇花一現之后的沉寂。那么,如何合理開發,進而實現保護與傳承?我們認為,傳統技藝的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堅持不斷創新這個基調之上,但同時也要解決認識論方面的問題、外部提供法律支持保障,內在明確開發利用的根本出發點是保護與傳承。辯證地看,過度地囿于傳統、固步自封,并不能使我們在未來的全球化競爭中占據優勢,我們應該緊抓時機,多維度、多元化、多視角地思考發展與傳承問題,恰到好處地解決保護與傳承的關系。
參 考 文 獻
[1]朱以青.傳統技藝的生產保護與生活傳承[J].民俗研究,2015(01):81-87.
[2]方李莉.技藝傳承與社會發展——藝術人類學視角[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03):9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