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批藝術家、雕塑家來到了宜興,參與了宜興陶瓷的創作設計,留下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收藏于宜興陶瓷博物館。他們中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韓美林、著名雕塑家周國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教授張守智、我國動物瓷雕的奠基者周輕鼎……其中還有一位雕塑家,創作了一批形象生動、意義深遠的人物雕塑,他就是王則堅。
王則堅,1944年生,福州朝陽倉山人,畢業于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當代著名雕塑藝術家,出身于首飾業商人家庭,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從小愛好工藝美術,大學畢業后從事瓷塑藝術研究與創作設計。文革結束后,為恢復瓷塑藝術,他走遍全國10多個省、市的重點陶瓷產區,其中也包括陶都——宜興。
王則堅創作的人物雕塑,大多以歷史人物為題材。他曾在宜興工藝美術陶瓷廠創作了如“天問”與“大風歌”等不少優秀作品。“天問”雕塑(見圖1)以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為人物造型,屈原因遭貴族排擠而被流放,他在墻壁書寫文字,以抒發內心憤懣之情,楚人哀嘆其遭遇,收集墻上文字,是為《天問》。雕塑中屈原雙手交疊,仰天長嘆,遺世而獨立,仿佛是彷徨于川澤之間,奮力向蒼穹發出呼喊:“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保髌窔鈩莺甏?,釉色古樸,將屈原報國無門、憂愁苦悶的心緒表漏無余,使人為其堅持理想、追求真理的精神而動容?!按箫L歌”(見圖2)則塑造的是漢代開國皇帝劉邦,公元前一九六年,劉邦親自出征擊敗起兵反漢的淮南王英布,在得勝還軍途中,順路回到了故鄉沛縣,召來昔日好友,歡飲十數日,酒酣之際,劉邦唱出了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作品將劉邦舉杯高歌的場景定格,他雙手執杯,仰天而歌,帶著酒后的肆意與酣暢,在勝利后的喜悅中,抒發出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边@首詩描寫的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快意灑脫的詩酒人生。王則堅有一件作品正是“太白醉酒”(見圖3),作品中“詩仙”李白酒意正濃,隨意而坐,雙眼微醺,閉目仰天,神態悠閑自得,似是將有佳作醞釀而出,其且歌且飲,笑傲天下的豪邁情懷呼之欲出,再現“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場景。
同樣是醉酒,“鐘馗醉酒”(見圖4)則是另外一番意境。鐘馗,傳說中的驅鬼大神,因報國無門撞柱而亡,后夢中為唐玄宗驅鬼,封為“賜福鎮宅圣君”,專管天下不平之事,是一個剛正不阿、嫉惡如仇之士。作品中的鐘馗頭戴烏紗,身著大袍,豹頭環眼,鐵面虬鬢,醉臥于地,腳邊還斜放著一只酒壇,即使喝得酩酊大醉,仍注視著周圍的一切,眉宇間充盈著天地間一股浩然正氣,不怒自威,鬼焉敢來?
王則堅手中誕生的釉陶人物雕塑,不僅具有觀賞性,還能傳達出作品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屈原在逆境中仍舊追求真理的堅定,劉邦以歌直抒胸臆、舒展抱負的豪邁,李白瀟灑肆意、我行我素的人生態度,鐘馗不畏惡鬼的一身正氣……都通過作品鮮活地展現在人們眼前。人們在觀賞這些作品時,既能感受藝術的魅力,又能感悟人生的哲思,這就是王則堅創作的陶瓷人物雕塑的豐沛內涵所在。
(文/潘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