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琿
【摘要】《二泉》是一部現實題材、圍繞音樂家阿炳身世演繹的民族歌劇,描寫了阿炳命運坎坷一生和對音樂、光明向往追求的傳奇故事。本文對劇情、唱段、人物形象等方面進行論述,再從地域文化、舞美設計等方面提出個人觀點和看法,進而揭示該作品的傳承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二泉》;人物形象;地域文化;舞美設計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二泉》是2017文化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由江蘇省文化廳、無錫市人民政府聯合打造的劇目。全劇以華彥鈞(瞎子阿炳)的坎坷一生為主線,以《二泉映月》這一經典名曲為情感基調,表現出阿炳對音樂、光明,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這是一部繼《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江姐》《洪湖赤衛隊》等民族歌劇藝術精品之后,又一部具有優秀傳統底蘊、地域特色、現代意識于一爐的大型原創民族歌劇。為了確保歌劇品質,該劇邀請了業界翹楚——任衛新編劇;黃定山導演;杜鳴作曲;黃炎佳指揮;王宏偉、龔爽、張海慶等演唱;青島交響樂團和江南大學合唱團擔任伴奏和伴唱。該劇于2017年10月9日在江蘇大劇院“第三屆精彩江蘇藝術展演月”閉幕式中首演。
一、講述歌劇《二泉》
民族歌劇《二泉》是一部圍繞音樂家阿炳真實故事而創作的劇目。當“幕前曲”悠然響起時,讓人分明感受到某種歷史文化的余韻:“天下第二泉呀,惠山腳半邊,泉水碧清,茶葉泡香片呀,錫山往相對那惠山泉呀,山腳下再半邊……”不僅巧妙的用“天下第二泉”的歌詞進行點題,同時也使人對無錫的歷史、文化、城市概況有了初步了解。全劇由序幕和“斥父會母、交惡、失明、斷琴、重生、離世”六幕戲組成,講述了一代民間音樂家阿炳曲折跌宕、坎坷悲苦的一生。
歌劇以阿炳錄制《二泉映月》的場景拉開序幕,在第一幕“斥父會母”中又分為兩部分,“斥父”部分講述了阿炳在道觀里頌經念文時魂不守舍,其師傅(阿炳父親)對他進行嚴厲責問,阿炳在無奈之下把內心“有爹不能認”的委屈說了出來,后與其父發生爭吵并斥責其父:“既然身為父,卻不能為父,當初就不該把‘我生下”。其父在情急之下道出“身為父,卻不能為父”的原委,兩人為此而互訴衷腸。“會母”部分首先講述了阿炳生母由于自己寡婦和其父道士的身份,導致不能與之相認,只能將剛脫離娘胎的阿炳寄養在嬸娘家,后因家庭久久不能團聚,又不堪忍受婆家的辱沒而積怨成疾,最后投湖自盡;其后講述了養母養育阿炳直到被父親接入道觀,以及未告知其身世和其父“身為父,卻不能為父”的原委,自己雖不是生母,但對阿炳卻視如己出,指望他日后成才、頂天立地;最后,由阿炳講述自己對生父、生母、養母之間關系的困惑以及自己內心的悲苦。第二幕“交惡”講述了彩娣在茶館中賣花時遭七爺調戲,阿炳挺身相救,七爺一怒之下不僅把阿炳最忌諱的身世公之于眾,而且對阿炳和彩娣惡語相向,阿炳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與七爺發生打斗,最后被七爺毒打。第三幕“失明”講述了阿炳在遭遇凌辱和毒打后,身心俱憊,開始自暴自棄,導致雙目失明,最終流落街頭。慶幸的是,彩娣在受到阿炳養母臨終前的托付后,終于找到阿炳并決心陪伴、照顧他。從此,一個說唱時事,在街頭賣藝的藝人誕生了。第四幕“斷琴”講述了在內戰時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彩娣買米卻又因物價高漲導致空手而歸,阿炳為此深感是老天的捉弄與懲罰,于是一氣之下把琴付之一炬,從此不再拉琴!第五幕“重生”講述了內戰結束,無錫得以解放,百姓歡呼雀躍,眾人得知北京一位教授來無錫錄制阿炳拉琴,阿炳在重病纏身的情況下錄制了《二泉映月》。第六幕“離世”講述了臥病在床的阿炳分別表達出自己對生父、生母、養母、彩娣的感激之情。劇終時阿炳的生父、生母、養母,再次表達出對阿炳一生所遭受磨難的憐愛,以及彩娣對阿炳的深厚情感,全劇結束。
二、感受歌劇《二泉》
真實、真誠、真摯——是創編歌劇的核心;是創造歌劇人物形象的靈魂;是判定一部歌劇是否耐聽、耐看的重要標準。
首先,真實是歌劇是否具有傳頌和考究價值的意義所在,同時也是創編歌劇的核心。歌劇《二泉》是圍繞阿炳的真實故事進行創編,一方面在故事情景以及舞臺和服飾的設計上力求還原“真實”。如序幕和第五幕“重生”中阿炳錄制《二泉映月》的情景。第一幕“斥父會母”中三清殿的舞臺和服飾采用的“黑、灰、白”布景;第二幕“交惡”中茶館的布景和人物形象以及群眾演員的細微動作(如斗茶、斗壺);第五幕“重生”中的方言等。不僅體現了那個年代最真實的藍本,同時也真實地描繪了江南的水墨之美以及宣傳和弘揚了吳地的茶文化。另一方面,在音樂的設計上也力求“真實”,如第二幕“交惡”中的二胡曲《寒春風曲》第五幕“重生”中的江南民歌唱段《拔根蘆柴花》以及根據《二泉映月》改編的音樂唱段。不僅真實地還原了曲目的原有模樣,也弘揚了我國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由此可見,《二泉》不僅具有考究的價值,同時也具有弘揚吳地文化的傳頌價值,而這些都與其真實性密不可分。
其次,真誠是創造歌劇人物形象的基礎,是創造歌劇人物形象的靈魂。縱觀全劇,大到整個演出團隊、小到主唱演員的表演,無一不體現著“真誠”。如第五幕“重生”中群眾們歡慶無錫城得到解放的情景。整個表演團隊可謂把家家歡呼、人人雀躍的內心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此外,主唱演員王宏偉在劇中演繹了一個從青年到離世,年齡跨越很大的阿炳。整場演出“阿炳”的唱段將近20首,從序幕一直貫穿到第六幕,并且其中還夾雜了許多摔打、下跪等動作,其難度不言而喻。但王宏偉依然將每首唱段都詮釋的淋漓盡致。尤其在第三幕中阿炳失明的部分,不僅要模仿眼盲時的阿炳,同時還要兼顧到阿炳因失明,內心悲苦的表達,但從失明后的整個唱段來看,王宏偉的飾演可謂形容盡致、形神兼備。高亢動聽的歌聲不僅把阿炳的坎坷悲苦如畫卷般鋪陳在筆者眼前,把阿炳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展現在了筆者眼前,使筆者在朦朧間誤認為眼前的就是阿炳,不僅讓筆者體會到了阿炳走在不平世道上的悲憤和掙扎,也從中看出了王宏偉真誠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