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演唱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不僅需要演唱者具有科學的演唱技巧還需要演唱者對聲樂作品有著深刻的理解以及良好的表現力。民族聲樂是與人類自身成長密切聯系的一種音樂。
【關鍵詞】民族聲樂;處理情感;演唱風格;藝術感染力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分析作品充分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
(一)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
民歌來源于人們的勞動生活以及人們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對大自然的模仿。每一首民族聲樂作品都有它獨特的創作背景,都反映了當地的風土人情。
例如 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從相關的資料里我們了解到四川自古以來就是西南的文化重地,而且這里的民歌藝術也特別發達。四川民歌有著一股剛勁、爽朗的氣質。
(二)要準確的理解歌詞并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民歌是老百姓的口頭藝術創作,反映了當地人民群眾的語言駕馭能力。概括地說,民歌就是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與勞動中有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因此,它的歌詞來源于當地的方言。歌詞是聲樂作品思想內涵的體現。它是在旋律的基礎上更加深刻的表現情感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在演唱民歌前要認真反復的熟讀歌詞,對歌詞要有深刻的理解,準確的表現出歌詞所表達的情感及含義。如《太陽出來喜洋洋》中的襯詞“羅兒”,“郎郎扯光扯”就是對呼喚牛兒的吆喝聲和鑼鼓聲的模仿,深刻的表達出了歌唱者心中愉快的心情,帶有生動、爽朗濃郁的山野氣息。所以說要表達作品的情感必須要深刻的理解歌詞的含義。
二、理解作品
世界上各地的民歌都是豐富多彩的,都來源于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環境,都反映出各地不同的音樂人文風情。所以說歌曲本身具有一定的魅力,但是歌曲的旋律以及歌詞的含義是需要表演者通過對作品地理解來表現的。
(一)民族聲樂作品的時代風格
民歌之旅最早是從我國開始的,我國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的第一部樂歌總集是《詩經》,收錄了周初至春秋中期近500年間的15國的民歌。這些民歌的內容涉及到人們的日常勞動生活、精神風貌以及階級的壓迫。我國文化久遠。民眾種類眾多,所以各民族風格各異,獨具特色。
例如 江蘇揚州的民歌《茉莉花》它是一首堪稱經典的民歌。這首民歌的旋律婉轉清麗,讓人聽過難以忘懷,充分表現出了人們對它的熟悉與喜愛。
(二)展開自己的聯想,使演唱者與角色融為一體
每一個人對歌曲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所表現出的情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對歌曲進行演唱之前一定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充分激發出自己的情感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以及生活的感想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表現得更為生動鮮明。
三、情感表達
(一)充分表達作品的情感需要有科學的發聲方法作為基礎
在歌唱中實踐中要想充分表達情感,僅僅依靠對作品的理解是不夠的,還要有科學的發聲方法作為前提基礎。
在歌曲的演唱中,科學的發聲方法非常重要。聲音是靠氣流沖擊聲帶而產生的震動,所以要想唱好歌就必須要運用好氣息、腔體、聲帶以及咬字方法的積極配合。如果沒有腔體聲音就會顯得單薄沒有質感,如果沒有氣息就不會產生震動,所以好的聲音是通過各個器官的相互配合及運用而產生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一定要注意聯系正確的發聲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情感。
(二)要做到聲情并茂的演唱是表達作品情感重要的外在形態
要正確地表達出作品的情感除了科學的發聲方法與演唱技巧,還要求我們通過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情感。這樣才能展現在舞臺上一個歌唱者的氣質與風度。所以在演唱的過程中我們要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輔助我們表達作品的情感,只有科學的發聲方法和演唱技巧與肢體、面部表情這些外在形態的積極配合才能更好地詮釋出作品真實的情感。
四、結語
作為演唱者來說,要想演唱好每一首民族聲樂作品就一定要對作品認真的分析、研究,要深入作品的內部,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體會作品所處的時代生活,并發揮自己的想象,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與演唱技巧來處理作品的情感。演唱者應融入到作品中,才能感染觀眾。使觀眾進入到一種藝術境界,從而產生共鳴達到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肖黎聲.聲樂分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王婷婷,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2009級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