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聲樂作品對于男中音所要達到的音域要求是越來越高了,又由于男中音自身聲線的獨特性,想要獲得很好地頭聲,除了最基本的深氣息外,咽部的發音肌能很重要,也就是“咽壁”的力量。它會引領著聲音順利地進入頭腔,產生高泛音的頭聲。
【關鍵詞】共鳴;咽壁肌能;咽音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咽音”是古代意大利人為了發展歌唱能力,使其達到超然的強度而創造的,因為被“美聲”大師們所壟斷為“秘方”的緣故,成為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并學會的一種神奇的嗓音訓練方法。
十九世紀俄羅斯名作曲家格林卡到意大利留學,回國后對人說,意大利“美聲唱法”的歌唱家所以能唱高、唱響亮而且長時間唱不感吃力,是因為他們有一套對發展嗓音特別有效的練聲法。可是,這一套,不用說我們外國人學不到,即使是本國人,也不易學到。因為它是被一些有權威的教師所壟斷的“秘方”。
卡洛索原嗓子很一般,他能成為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百分之百歸功于“咽音”練聲法。他的老師達維埃西是最徹底了解“咽音”法的一個。他由于不斷用“咽音”練聲,到八十歲高齡,仍然能唱出響亮的b2音,聲音很有韌性。
“咽音”與上世紀四十年代傳入中國,中國嗓音專家林俊卿博士根據自身學習、研究與教學,總結歸納為《咽音練聲八個步驟》。
筆者系抒情男中音,在日常的聲樂學習和演唱中,時常要面對一些音域較高的聲樂作品。但高音的解決,一直是在聲樂學習道路上困擾我的頭等大事,喜歡的聲樂作品很多,但是真正適合我、能夠很好駕馭的作品卻少之又少。在本科期間,雖然在藝術上有所進步,但是發音能力沒有明顯的增長。當時沒有接觸“咽音”,f2能夠唱出來但“站不住”,總是感覺好勉強,氣息像是拉不住了一樣,很不舒服,而且所發出的音色僵硬、刺耳,可謂是沒有一點“美感”。2012年,我考入大連大學研究生學院音樂學院,在導師的悉心教導和關懷下,我有幸接觸到了“咽音”發生法——這一意大利美聲傳統練聲的“秘方”,并在他的精心指導下,我很快就有能力把許多高難度的歌劇選曲學好。之前的f2都唱不好,現在能夠唱到了g2,有時狀態好的話#g2也能唱來毫不費力,音色圓潤、明亮且非常的通透。我對學到的“秘方”很感興趣,同時我也很感謝我的導師對于我的指導。
在意大利傳統聲樂中,歌唱時帶有金屬般剛強脆亮質色的“音柱”的聲音稱之為“咽音”,它是在咽壁的肌能下,在咽部調節成特殊的“發音管”狀態形成的。當歌聲中帶有適當成分這種帶有金屬音色的“咽音”時,歌聲音色就會出現金屬般的脆亮,聲音聽起來會更加美妙動聽,并富有致遠的穿透力和表現力。不僅如此,它還大大增強了我們的發音肌能,在高聲區,使我們平日里說的“假聲”變得結實而又“剛氣”,對于高位置頭聲的獲得,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男中音由于自身聲線的獨特性,相對于男高音來說高音的獲得是困難的。但是隨著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聲樂作品對于男中音所要達到的音域要求是越來越高了,尤其是在外國歌劇的選段作品中更是明顯,甚至有的不亞于男高音作品的難度要求。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音色渾厚、柔美且富有磁性的獨特中聲區、而且還要具有飽滿、堅實且富有胸聲魅力的高聲區。想要使男中音獲得很好地頭聲,除了最基本的深氣息外,咽部的發音肌能很重要,也就是“咽壁”的力量。它會引領著聲音順利地進入頭腔,產生高泛音的頭聲。那么如何增強咽部的發音肌能呢?接下來根據筆者的親身體會提出以下三點。
一、調動咽壁的積極性——抬頭張口
對于很多的聲樂初學者來說,當看到這個說法時肯定會覺得匪夷所思,“抬頭張口”?不就是簡簡單單地抬著頭、張著嘴嘛,這能唱歌嘛?其實不然,正確的“抬頭張口”這個練習,不是咱們理解的字面意思,它的正確做法是:下巴處在放松的狀態、不隨著頭的上下移動而產生變化,用頭后部的力量把頭稍稍抬起、留住,以促使口自然地處在向上張大的狀態。
對于聲樂學習者來說,琴房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歌唱的場所,在唱歌之間,我們不妨做一下此項練習——頭部稍微前傾身體略為彎曲,然后將下巴支撐在鋼琴上;此時,心里想著要抬頭看天花板,但是要告訴自己利用頭后部肌肉的力量來把頭部抬起,始終想著要讓臉下部及下巴一帶完全放松,并且,頭抬動是下巴是要始終放松并靠在鋼琴上的。作此練習要做到養成這樣的習慣——每次張口都是靠頭往上的起伏以及上唇的開合來促成,下巴完全處于被動且放松的狀態。此練習不僅可以有效地訓練張口時下巴的松弛度,而且更能很好地鍛煉后頸咽壁的肌能,調動起它的積極性,從而服務于歌唱。
二、充分地放松口腔——震搖下巴
想要做好此項練習,是建立在“抬頭張口”的方法養成習慣為基礎的前提上的,把前者掌握好了,那么此項練習就相對容易多了,可謂是隨手拈來。所謂“垂搖舌頭”就是把頭頸略前傾,用正確的張口方法把口張大,然后把舌頭自然地伸出口外并把舌根盡量推出;舌頭的伸出不可造成下巴肌肉的過度緊張,如果下巴在過度緊張狀態下,就說明下巴肌肉在產生作用力,這是不正確的,應立即進行調整。以后頸為軸心的左右甩動,此時頭部在頸部肌肉的作用下是不動的。在大幅度的左右甩動下,下巴和伸出的舌頭都能很松弛,而且結束后沒有任何眩暈的感覺,那就說明方法是正確的;相反,如果甩動時,頭部也跟著一起甩動,說明經不得肌肉用力不夠,而且引起頭暈的情況,這就說明方法不對,應停止。
在方法正確的情況下,做完此項練習后,你會覺得下巴和舌頭好像沒有了似,無比的輕松,沒有絲毫的疲憊感,而且還會分泌很多的唾液。這個練習,能夠很好地使我們在歌唱中時刻保持下巴、舌根的松弛感,為聲音順利通過口腔、輕松的貼著咽壁過往頭腔,為生成良好的頭腔共鳴做準備。
三、充分發揮咽壁與聲音的協調合作——“大口發音”
根據字面意思我們就不難看出,“大口發音”的練習是真正發揮咽壁與聲音之間協調合作的切實體現。這里的“大口”就是我們之前所提到的“抬頭張口”,在這個狀態下發出的聲音,由于受咽部肌能的調控,自然稱為“咽音”,也就是我標題中提到的“音”。做這項練習要求我們身體保持直立,頸部稍稍前傾;然后用抬頭張口的方法使口盡量的往上張大;在張大姿勢的基礎上,把咽上部兩邊往上、往后擴張,仿佛嘴角兩邊帶著微笑往上拎一樣,這時,你會感覺到咽上部好像有打哈欠的那種擴張感;此刻把舌骨提高,導致舌頭自然地伸出口外,在這個基礎上用笑的感覺和氣息來練習發咽音。使聲音在咽壁的力量下,成功進入頭腔,并使聲音長時間的“位置”聚在頭頂而毫不費力,形成良好的頭腔共鳴。
這個練習我評價它為:“易中帶難、難中有易”,意思是是說你說它簡單,其實挺難的,你說它難,其實也挺容易的。為什么這么說呢?該項練習有它獨特的地方,如果方法不對則必發不出聲音,但是如果發出聲音了,不管質量如何,就可算是發音“成功”了,在此基礎上,只需多加的練習,必定會有所成效。
如果在練習中你不能很好的放松舌頭和下巴,可以做下上面提到的“震搖舌頭”練習,就能夠很有效的放松下巴,為更好的完成此項練習提供幫助。
通過“咽音”發聲法的訓練,你會覺得在歌唱中咽部的肌能明顯增強,尤其是在中聲區向高聲區過渡的地方,它使發高音的能力明顯增強,高音的音色也會有明顯的變化,聲音聽起來強勁有力,有質感,且“頭腔共鳴”的感覺會更加明顯。在整個歌聲的音質音色上,剛、柔、亮、暗的色彩感更具變化。以上是筆者通過實踐體會,針對“咽音”訓練法對男中音良好共鳴的獲得所做出了一些拙見,如有不妥之處,還望老師們予以指正。
參考文獻
[1]薛良.歌唱的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
[2]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3.
作者簡介:黃帥(1991—),男,河南扶溝人,研究生,鄭州工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