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亮
【摘要】視唱練耳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出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探討如何通過這一體系來解決現有問題,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視唱練耳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視唱練耳;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高職學前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是一個復合概念。前者“高職”,指的是“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們國家,是高等教育中以就業為導向,具有較強職業性和應用性的一種特定教育。后者“學前教育”,顧名思義,是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這是一個廣義概念,指從出生到六、七歲上小學前。學前教育專業,是個狹義概念,一般指對三到六、七歲的幼兒進行教育的師資培養。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幼兒園教師的專業。
一、視唱練耳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中的作用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除了學習公共課、與幼兒園相關的教育類課程外,還要學習音樂與美術類的專業技能課,這是因為在幼兒園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視唱練耳”,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音樂類專業基礎課,和樂理、聲樂、鋼琴、舞蹈共同組成音樂類專業技能課。通過視唱練習和聽音訓練等途徑和手段,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和讀譜能力,從而掌握正確的音準、節奏和基本的樂譜視唱能力,為聲樂、鋼琴、舞蹈的有效學習打下基礎,也將影響學生將來在幼兒園進行音樂活動設計的水平。
二、視唱練耳教學在我院學前教育專業中的現狀
(一)學生的音樂基礎薄弱
在對近三年的學生進行入學音樂水平調查中顯示:第一,八成以上學生來自于農村地區;第二,九成多的學生從未有過專業的音樂學習經歷;第三,在中小學階段,學校音樂課的開設并不完整。九成多學生在高中就沒有音樂課了,還有一成多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音樂課。
視唱練耳屬于專業的音樂學習,而學生音樂基礎薄弱,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第一,從入學前以文字型為主的知識技能學習轉為以練習型為主的操作技能學習,多數學生不適應;第二,從曾經可有可無的音樂課到專業的視唱練耳學習,學生普遍感到陌生與茫然;第三,由于高職學生的錄取分數普遍低于本科院校,所以這部分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速度較慢,需要的學習時間也更長。
(二)教師的教學觀念與學生實際水平有差距
視唱練耳是音樂專業的必修課,也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但從師資的角度來看,從事視唱練耳教學的教師都是音樂專業畢業的,于是很自然的按照音樂專業的視唱練耳要求,來教授學前教育專業的視唱練耳,但兩者是有差別的。
音樂專業和學前教育專業是兩個不同的專業。第一,培養目標不一樣。音樂專業培養的是音樂表演、音樂創作或音樂教學人才,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幼兒園教師;第二,音樂在各自的學科中所占的比重不一樣。音樂專業,專業主課就是音樂類課程。學前教育專業,它的專業主課,除了音樂,還有美術和教育類;第三,學生的專業基礎不一樣。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音樂基礎薄弱,音樂專業的學生,在入學前絕大多數都有多年專業音樂學習經歷。
所以,在教學中,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視唱練耳課,要降低難度和標準,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三)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不夠合理。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幼兒園教師,所以我們先來了解幼兒園的音樂活動課內容。在幼兒園里,音樂屬于藝術領域,它又分為三大類:歌唱、律動和打擊樂。從視唱練耳的角度綜合來看,一名幼兒教師應該具有的音樂素養,第一,節拍、節奏正確;第二,唱準音高;第三,能對音樂進行簡單的曲式分析;第四,具有音樂表現力。
了解了幼兒園的音樂活動課內容,再來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視唱練耳課程內容。視唱部分,主要訓練認識并熟練掌握五線譜、唱準音高和節奏,視唱的內容從無升降號調到三升三降,輔以少量簡譜,幼兒歌曲涉及較少。練耳部分,以單項訓練為主,內容是單音、節奏、旋律等。
將學生現在所接受的視唱練耳教學的內容與未來的工作需求相對比,可以看出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存在著脫節的問題。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傾向于綜合性,教學方式多樣,目的是感受音樂、表現音樂,體會音樂帶來的快樂。而現有的視唱練耳教學方法比較傳統,內容相對孤立,重在單一技能的訓練,在感受和表現音樂方面差距較大。
三、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特點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展開調研和學習,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里找到了解決的方案。卡爾·奧爾夫(1895-1982),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受20世紀初歐洲興起的“回歸自然”藝術思潮的影響,以及對現代舞蹈的熱愛,探索和創立了新的音樂教育體系——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這一體系對全世界范圍的音樂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原本性
崇尚簡單、質樸的藝術表現及形式。以人類的童年和音樂起源為起點,追求音樂最原本的元素。
(二)綜合性
音樂不是孤立的,它和語言、動作、表情這些因素緊密結合,是一個綜合性的整體。
(三)實踐性
主張通過自身的參與和體驗來感受音樂,從而受到音樂教育,反對被動的音樂教育。
(四)民族性
他以德國為立足點,在音樂教育領域突破“歐洲中心論”,關注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承認它們都有自身的文化價值。
四、運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來優化視唱練耳教學
從以上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特點中可以看出,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其原本性特點符合學生的音樂基礎,實踐性特點可以提高學生興趣,綜合性特點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民族性特點可以更好的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而這些特點也更契合學生未來的工作需求。具體內容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語言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
音樂的各個要素中,最基本的是節奏。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節奏訓練是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訓練方法是,手打節拍口說節奏,依靠重復練習來掌握。出現的問題是,比較單調,一些相似和較復雜的節奏不容易掌握。將語言引入音樂教學,是奧爾夫的偉大貢獻。將大家熟悉的成語、詩詞、童謠按照節奏朗誦出來,進行各種節奏的變化和組合練習。單調復雜的節奏訓練變得有趣而簡單。
在2017期學前教育專業選擇了兩個人數、接受能力、課堂表現最為相似的班級進行教學對比,兩個班的節奏訓練內容相同。A班采用傳統的節奏訓練方法,手打節拍口說節奏。B班則采用七言詩來代替口說的節奏,并由學生來進行節奏變化訓練。對比結果,B班學生的課堂表現明顯比A班活躍,并且對于節奏的掌握,也好過A班。
由此可見,從原本性出發,將人人都會的語言用來訓練節奏,無形中降低了難度,減輕了學生的心理障礙,使枯燥的節奏訓練變得生動有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也為多聲部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動作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
在中國以及很多國家的原始時期,音樂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在每個人的嬰幼兒時期,聲音和動作也是結合在一起的。用動作來表達音樂,將音樂內在的速度、節奏、情緒、結構等要素,通過身體外化出來,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這種兼具綜合性與實踐性的教學方式,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興趣,也有利于多聲部思維能力的培養。
采用奧爾夫在《學校兒童音樂教材》中使用的,被稱為“古典聲勢”的跺腳、拍腿、拍手、捻指這四種基本動作,繼續以上述兩個班來進行教學對比,內容選擇雙聲部視唱《小白菜》。A班采用原來的方法不變,即手打節拍口說節奏,熟悉節拍與節奏后,開始分聲部視唱。B班則在教學中加入動作,首先進行節奏模仿,初步熟悉四種動作。然后出示《小白菜》的節奏譜,學生按照譜例上的提示用拍手和跺腳來擊打節奏,用歌詞配合節奏譜進行朗誦。根據熟練程度,鼓勵學生在動作和語言上,將歌曲所表達的情緒進行力度變化練習。最后加入旋律,進行分聲部視唱。
從結果來看,兩個班最終都能完成這條雙聲部視唱,但過程的差異性較大。A班的學生由于參與性有限,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練習,相對被動。B班的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具有更多的參與性,因此表現出了更高的學習熱情,對音樂也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動作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使音樂通過身體外化,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多聲部音樂的學習也因此不再困難。
(三)擴展聽力素材,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意義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社會需要兼容并包、思維開闊的人才。學生是未來的幼兒園教師,在人之初的教育中,更需要給孩子展現一個寬廣的世界。與此相比,我們的聽力素材顯得很窄,這主要體現在音源和曲目兩個方面。
音源方面,在目前的視唱練耳教學中,學生聽辨的主要音源來自鋼琴。教學中發現,樂器不同,音高相同時,學生一般都只能聽辨出鋼琴的音高,對其他樂器的反應比較茫然。但是現代社會中,音樂的樂音聲源已經有了極大的擴展,如果還僅靠鋼琴等少數音源的聽力訓練,是跟不上音樂文化的發展需求的。
曲目方面,奧爾夫強調音樂的民族性,認為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有它自身的文化價值,都值得去借鑒和學習。我國從近代開始,音樂教育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特點,民族音樂成了配角,世界音樂就是歐洲音樂。這種現象在近年開始改觀,但在具體的視唱曲目中,民族性與多元性體現的并不明顯。
對于以上兩方面問題,需要進行補充和擴展,努力給學生提供多元視角,感受多元音樂文化。
總之,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中,學生音樂基礎薄弱,在專業基礎課視唱練耳的教學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借鑒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原本性、綜合性、實踐性、民族性等原則,將語言、動作等因素融入教學,擴展聽力素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優化視唱練耳的課堂教學,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由于不少幼兒園的音樂活動課應用了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理念,我們在視唱練耳教學改革中對這一體系的借鑒,也將有利于學生將來能盡快適應幼兒園的音樂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9).
[2]芭芭拉·哈澤爾巴赫.奧爾夫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12).
[3]陳雅先.視唱練耳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