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舜華
【摘要】在一定的藝術前提下,美以愉悅為前提,愉悅以興趣為條件。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濃烈的音樂興趣能為他們今后的音樂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要引導低年級孩子學好音樂,最主要就是從培養孩子的興趣入手,抓住學生渴望學習的心態,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引起心靈的共鳴。
【關鍵詞】培養興趣;營造氛圍;器樂引入;家校攜手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培養興趣,誘發欲望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發生興趣。”這說明興趣是學習的基礎。
低年級學生的世界黑白分明,充滿童趣。喜歡聽故事是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低年級的學生喜歡各種各樣充滿幻想的奇妙故事,他們能夠從講述者聲情并茂的表達中了解故事的情節,初步認識人物的個性,知道人物的善惡,用聲音營造的故事情節往往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讓孩子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學習完歌曲后,為歌曲編一個小故事,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情感去演繹,讓學生說說他們有什么不同,給了他們什么樣的感受?慢慢地,他們通過自己的感知和理解體驗了音樂的各種元素,這體驗到的東西讓他們感到真實有趣,引起了共鳴。
二、營造氛圍,駛向軌道
良好的氛圍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條件,為學生創造音樂的良好氛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日常教學中發動一切力量,應利用低年級兒童強烈的從眾心理,幫助他們盡快駛向音樂的軌道。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節奏多聲游戲《兩只老虎》時,把音樂室布置成一個大森林,隨著學生進入教室,一只信鴿飛了進來,它給同學們送來了森林之王的邀請信,邀請大家參加森林王國的晚會,并請準備好節目。于是,就節目問題大家展開討論,最后決定表演以森林之王老虎為題材的節奏多聲游戲《兩只老虎》,緊接著就讓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表演這首音樂,從而形成節奏多聲游戲。整節課上,老師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去唱、去跳、去敲、去演,雖然有點“鬧”,但學生能在“鬧”中感受音樂,享受愉悅,從而獲得審美的情趣。在讓學生玩鬧之后引導他們隨著旋律的起伏一起哼唱,還配上了相應的生動的語言,讓他們的內心都對音樂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積淀起一股激烈的情感。
三、器樂引入,燃起熱情
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低年級的學生既好動又不會聽課,讓他們安靜地上一節課,那簡直是做夢。他們對未知的、新奇的事物總是充滿著興趣和探索的精神。小學生容易對能發出美妙音響的樂器充滿好奇,并產生學習的愿望,樂器進課堂后,學生興奮了,在課堂上形成了一種“我要學,我愿學”的氣氛,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變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同學們在“玩”樂器的過程中音準了,聽音及聲部間的合作等基本技能增強了,尤其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聽到自己演奏出的優美動聽的樂曲時,他們就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美的享受。這小小的器樂大大地豐富了學生們的課余生活,拓展了孩子的視野,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趣更濃了。
四、家校攜手,共同保航
在課堂上,教師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地享受音樂,就拿口風琴教學來說吧,課堂上除了指導指法外,是不可能一一對著孩子們練習的,那么家庭就成了督促學生練習的最好環境,家長的支持成了學生完成任務的重要保障,家長的參與關系到學生能否較好地完成演奏任務。筆者設計了《練琴記錄卡》,讓家長填寫孩子在家練琴表現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而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真正做到對學生的課外練習心中有數。
當然任何一個習慣的養成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做任何事情都貴在一個“恒”字。但也不能操之過急,低年級是音樂學習的起步階段,只有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音樂的樂趣,把音樂當成是內心的需要,這樣才能逐步形成習慣,在“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中,引導學生輕輕叩開音樂之門。
參考文獻
[1]余歡.體驗·積累·運用[J]中國音樂教,2016(07).
[2]孟廣城.把中國芭蕾舞教育事業推向新的高峰[J].舞蹈,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