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濤
【摘要】現今的教育在學習文化課的基礎上,更多的趨于向音樂、體育、美術等技術學科全面發展。學好基礎的文化課固然很重要,在音樂課中也要盡力讓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中習得音樂的常識和技能。音樂課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某一首歌,欣賞某一部歌劇,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之外,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讓他們能夠保持對新鮮事物的一種好奇,對生活、學習充滿熱情,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在初中音樂課堂上,為了保證良好的課堂效果,教師應該多和學生進行互動,在帶動課堂氣氛的同時,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音樂課堂;互動教學;激發潛能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一、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互動
初中的音樂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互動的特點就是趣味性,在音樂課堂上,可以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用嘴巴來學習,一定要物盡其用。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要多一些互動,興趣是創新的基礎,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學好音樂課程內容,學校也應予以支持,共同努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1]。例如說在學習彝族民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的時候,學生在看到曲目的時候,一般沒有什么太大興趣,由于是少數民族民歌,都有一定的民族色彩。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營造出一個形象生動的情景來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身邊是否有少數民族的好朋友?有沒有體驗過少數民族的熱情好客?”接著可以引入課堂主題,說“我們今天來學這首彝族民歌,把最深的祝福送給我們少數民族的同胞”這樣帶著感情營造的氛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帶動起來,后面的課程學生也會積極配合,要知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不僅僅是存在于課堂中,音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領學生走進多元化的音樂中,經過音樂的滋養,不僅僅音樂素養提高了,在面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也能大膽說、大膽想,由內而外散發著屬于初中生特有的自信,更加積極向上。
二、增加課堂互動環節的具體做法
教師在音樂課堂上,不能太過死板,要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來進行思考,看如何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制定不一樣的教學計劃,在互動環節上要盡量豐富一些。初中學生的很注重自我,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做到適當點撥,發揮向導作用,這樣的話構建學生和教師的愉快和諧的關系才有幫助,挖掘學生的聰明才智以及培養學生的積極向上對生活的熱情。例如在學習《穿越竹林》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播放《臥虎殘龍》這部電影的片段,并且可以讓學生大膽猜測,這首歌曲在電影里面想要表達出的感情色彩,這樣不僅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他們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一來,能夠讓學生很自然的學習曲。在觀看電影之后,可以稍微提幾個問題,給學生介紹曲目當時創作的背景,不斷的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樣對于教學質量,也能有一個很大的提高。另外還可以把學生隨機分組,在短時間內讓他們自己排練,之后進行一個比賽,看看哪一組在短時間內的團隊合作能力較強,表演唱歌,或者自己的才藝,并且要全員參與其中,可以觀察到學生的細膩表現。在教學觀念上,首先需要教師自己進行改變,要讓自己去適應學生的改變,而不是讓學生適應你的教學方式,改變教學方式,轉變教學觀念,和學生在互動中各自成長。
三、實現音樂課堂互動新氣象
初中的學生正處在青春期,所以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差一些,所以就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教導。學生在學校待的時間長一些,教師的教學方式很大程度的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不斷摸索符合學生興趣與思想特點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增加互動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采取科學的方式將音樂的概念和學生自己思考的結論結合起來,來有效促進音樂課程的學習。例如在學習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時候,結合草原上的景色,以及自然現象等。以草原上的風光為主線,綜合當地地理特點、民族特色、當地舞蹈等各種各樣的方式,要求每位學生都能參與進來,以音樂為基礎,利用各自的表演進行對草原風光的理解以及感受,運用多種方法來表現草原上生動的風土人情活動,以及他們眼里草原上的樣子。這樣的教學手法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引導其通力合作。首先,先配樂朗讀一首詩詞;其次,可以用樂器或者日常物品來模仿草原中特有的綠草如茵、駿馬奔騰的壯闊場景,讓學生在課堂中盡情的表現自己;最后,由整個小組進行合作編排節目,表現出他們感受到的草原。雖然歌曲簡單,但是這堂課一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多開展類似的音樂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對周圍事物的感知程度,帶他們走進美好山川,走近身邊的美好。
四、結束語
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是當下新課改下教學活動的新要求,這樣的做法不僅對于教學質量有所提高,并且在對于學生的引導有很大的影響,初中音樂教師要重視師生互動的作用,不僅是課堂中音樂知識的互動,在學生的審美和音樂能力上,也要進行引導,共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美.試論延安初中音樂教學中的課堂創新[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