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瓊
【摘要】內隱學習貫穿于生活學習中的方方面面,最早1958年由英國物理學家Michael Polanyi提出了“緘默知識”,就是現在所說的隱性知識。而“內隱學習”的這一概念直到1967年,由美國的心理學家A.S.Reber提出。
內隱學習的優勢是高效率學習,掌握抽象復雜的知識,琵琶演奏中有太多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抽象知識。通過發現內隱學習在琵琶教學中真實存在的依據,結合影響內隱學習的因素,提出琵琶實踐教學中適宜的教學方法和途徑,使青少年學習琵琶真正的達到身心和諧、陶冶情操的目標。
【關鍵詞】 內隱學習;琵琶教學;性格差異
【中圖分類號】G624.3 【文獻標識碼】A
一、研究現狀分析
(一)青少年琵琶教學中的問題及思考
筆者結合自身六年琵琶教學經歷以及訪談南昌市的六位琵琶教師,發現并討論目前南昌市青少年琵琶教學中存在的幾點問題,也是全國普遍教學中的問題。
(二)內隱學習在教育領域中的突破
人們對無意識的發現與探索,使內隱學習逐漸變為教育領域和認知領域的熱點研究。與此同時,國內學者也紛紛把內隱學習融入到各科的學習教學中去,比如目前就有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地理、體育等學科重視并探索內隱學習對其教學產生的影響,大部分的研究都針對中小學。
二、琵琶內隱學習
琵琶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樂器演奏的培養,是要使學生在基礎指法、樂理知識熟練應用地情況下對樂曲情感、人文精神、民族情懷的體驗與學習。這就是說琵琶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形成琵琶程序性的知識,而不是要學生僅僅掌握琵琶的陳述性知識。
(一)無意識的空間位置記憶培養
無意識空間記憶的培養有助于琵琶中轉調移調的應用,要想讓學生琵琶轉調簡單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內隱位置的記憶。習琴者也許都很早發現琵琶把位學習與記憶有這樣的規律,但很少把它歸類到內隱學習中,在學琴習琴時更不會重視這種無意識的學習。掌握了這種固定模式的手指記憶方法后,轉調時學生就不會把原調和所轉調的音弄混,指法也清晰,所轉調把位清晰可見。
(二)情感與審美的培養
琵琶演奏出的音樂就是一種情感的藝術,琵琶的情感貫穿于琵琶演奏的始終,情感的培養其實就是對琵琶樂曲音符的感知和感受。每首作品都映射出了作者的喜怒哀樂以及其獨特的審美風格。情感的培養在琵琶教學中復雜多變、模糊微妙,可感而不可見,因此它的發展變化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情感的培養一方面引導學生感悟音樂作品中的意境,從而豐富自身音樂情感的表達,另一方面把音樂的體驗上升到心靈美,從而使琵琶學習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對靈魂的洗滌。
(三)人文精神的積淀
琵琶教育也不斷的在積極繼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在琵琶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了解琵琶的歷史、學習琵琶樂曲,更要深入體會挖掘古曲中所隱含的文化靈魂,在不斷熏陶感染的過程中琵琶內隱學習就在不知不覺中發揮其功能,從而創設出一個愉快、積極、協調的琵琶人文學習氛圍。
(四)靈感創造的激發
靈感都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這種方式出現的,音樂中的靈感的產生也是如此。是通過作者在長期演奏技法、審美情趣、人文積淀的基礎之上,偶然出現的思想異常活躍,邏輯異常清晰,想象力異常豐富,創造力異常高漲的心理狀態。在琵琶內隱學習中靈感分為兩種,一種是學生演奏過程中,吸取樂曲知識的同時產生對樂曲演奏思考及恍悟。
三、內隱學習對琵琶教學的啟示
(一)更新琵琶教學理念,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
琵琶教學更需要創設一個充滿音樂學習氛圍的、相對和諧的、富含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的學習環境,這種教師創設的環境也叫作學校環境,琵琶學習也受校外環境的影響,如人們自發的去聽音樂會,這種就是校外環境的熏陶。所以校內需教師創設學習環境,校外則由家長創設外部環境,創設出一個大的學習氛圍。
(二)挖掘琵琶隱性知識,發揮內隱學習的作用
在提高琵琶基礎演奏技法的同時,我們還要重視隱性知識的存在,如學生的精神文化、情感培養、思維靈感的創造等。實驗已證明了琵琶學習中遇到情感、審美等抽象知識時內隱學習的效果更顯著,因此挖掘琵琶隱性知識,發揮內隱學習的作用,才能使琵琶學習逐漸完善。
(三)推進外顯知識的積累,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共發展
若想要更好地運用琵琶內隱學習,外顯知識的積累是必要的。內隱學習在琵琶學習中雖然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它也并不是脫離外顯學習獨立存在的,他們本身就是交織在一起的學習現象,因此最終琵琶學習還要回歸到兩者的共同作用,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