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會學
[摘 要] 現如今,社會經濟以及信息技術都在迅猛發展,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及當前社會文化的逐漸轉型,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要不斷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維,利用新時期方式手段,加強對信息技術的利用,時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脈搏,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與高質量。
[關 鍵 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093-01
信息技術能夠深刻地影響社會生產以及生活的多個方面,同時也對人們的日常工作與學習造成較大影響?,F代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全新的局面,必須加強創新與轉型,在保證教育方針不變的情況下加強手段的革新,利用新時期的各種有效途徑,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性,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信息技術對傳統方法的沖擊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信息技術主要就是指大數據技術。通常來說,大數據具有數據類別多、數量龐大、處理速率快等特點,這些都能夠影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一方面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傳統的教育觀念,另一方面也切實為學生的信息獲取行為提供了便利。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獲取教育相關知識,從而形成具有主觀性的思維,這也是從某種角度上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權威的削弱,思想教育工作者如果沒能跟上學生的步伐,兩者之間的理念差距就會拉大,這十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升。
(二)新媒體時期教育工作者的話語權降低
話語權指的是教師話語的權威性,新媒體的出現和普及對大學生教育工作者的話語權造成了削弱,進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其原因類似于博客類別的網絡平臺,可以通過交互傳播方法以及高速率的傳播速度對傳統教育模式造成沖擊,兩者容易產生脫節,進而造成教育效果的不明顯。學生可以利用網絡上的自由發言對教育工作進行指責,這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話語權的逐步失落,必須認真考慮產生這方面問題的原因。
(三)新時期我國社會文化特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目前,傳統文化仍舊處于主流地位,但是外界的文化因素正在持續不斷地對其產生沖擊。年輕人面臨著文化的洗禮時容易產生迷茫,導致精神追求以及價值觀的不確定性。大學生本身具備創新型思維,容易接收新鮮事物,這樣一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復雜。我國的文化傳統一直都與政治互相關聯,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理念以及價值觀念。新時期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作用,這一點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考驗。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機遇
(一)大數據可以為教育工作提供大量的客觀資料
當今時代,大數據技術已經逐步完善,可以為人們提供十分便利的數據查詢,方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信息的獲取。同時,這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抓住的機遇。教育資料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下載,從而有效地促進教育方式改良。另外,從大學生的角度來說,大數據技術能夠開闊自身視野,增長見識,促進自身思想觀念的轉變??偟膩碚f,教育工作者需要抓住其中的優勢,并且發揚光大,加強學生間的資源共享,提高對大數據技術的正確利用效率。
(二)新媒體有助于對大學生進行理念塑造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達,人們在網絡上可以暢所欲言,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可以有效地促進社會監督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充分挖掘新媒體的積極作用,使教育工作更加容易,效果更加顯著。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微博上發表自身觀點,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深入溝通,營造良好的平等交流氛圍,這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成效,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理念的塑造與轉變。
(三)多元文化社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
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國雖然處于社會轉型期,但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可以做到良好的結合,教育工作者能夠利用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外來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適當的優化,讓大學生意識到文化無國界,只要是優秀的,我們都積極認同,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種方式方法,讓學生明辨是非,不要盲目跟隨,要不斷地吸收先進文化以充實自身。這樣一來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成效。
三、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就是針對人的內心進行積極向上的轉變,同時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優秀的價值觀形成依托于多種因素。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文化的多元性環境以及大數據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加強自身的開拓能力,堅定信念,同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對當前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為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卓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俊超.大數據時代的院校研究與大學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2]湯力峰,王學川.自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J].中國青年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