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偉
【摘要】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是建立在戲曲舞蹈和武術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借鑒芭蕾學科系統(tǒng)整理教材方法,經(jīng)過提煉和加工,形成的一套適合培養(yǎng)中國舞蹈演員的基本訓練課程。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包括地面訓練、把上訓練、中間訓練、技術技巧訓練,通過訓練將提高舞蹈演員的身體綜合能力。運用舞蹈解剖學的科學視角來研究演員把上訓練的肌肉原理,能夠使演員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把上訓練的內(nèi)容,為中間訓練、技術技巧訓練等起到橋梁貫穿的支撐作用。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把上訓練;舞蹈解剖;肌肉原理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的含義
中國古典舞是中國特有的舞蹈,帶有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內(nèi)涵,是歷代的中國舞蹈者在傳統(tǒng)民間舞的基礎上對舞蹈素材進行整理加工而來的。中國古典舞有自身一套嚴謹?shù)某淌胶鸵?guī)范的要領,對基本功練習有著科學系統(tǒng)的訓練方式和方法,還包括對身體協(xié)調(diào)性的訓練,對身法韻律的訓練,從而有助于演員的舞臺表演,并不只是單純的基本功訓練。
中國古典舞是兼具美學、文學、戲曲于一體的藝術形式,最早是戲曲影響了古典舞的發(fā)展。在戲曲中,有多種“角”,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程式化的動作。后來逐漸增融了身韻、漢唐等的因素。中國古典舞的基本功訓練中,身韻是核心,貫穿于古典舞始終,無論是把桿訓練還是地面訓練,身韻是刻在演員訓練骨子里的東西。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是經(jīng)過吸收借鑒西方芭蕾舞的方法,并在戲曲和武術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程式化的基本功訓練課程。
二、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的內(nèi)容
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包括四部分,分別是地面練習、把桿練習、中間練習和技術技巧。每一部分練習對演員的身體能力要求不同,訓練的結果也不同,其基本功訓練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只有訓練好前一部分的內(nèi)容,才有能力掌握好后一部分的內(nèi)容。
四個部分的訓練強度有差異,訓練目的和意義也不一樣。地面訓練主要為練習演員身體的柔軟度,讓演員對自己的身體有成熟的認知,也就是說經(jīng)過第一部分訓練能夠解放演員身體、提高身體素質(zhì);把桿練習重點練習演員的協(xié)調(diào)性和靈巧性,使身段的每一個部位要求提高。經(jīng)過這一部分的訓練能夠規(guī)范演員動作,為中間練習和技術技巧做好基礎性訓練;中間練習是讓演員在脫離把桿的基礎上完成一系列的基本功展示和舞姿表演,是對演員身體的柔韌度、協(xié)調(diào)性、控制力的集中訓練;技術技巧是在以上三部分訓練基礎上進行的,只有完成前面的練習,技術技巧才能做到高、輕、飄,才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倘若沒有做好每一個動作的規(guī)范性練習,這一部分的學習就等于無。筆者將探究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中的把上練習對演員身體能力培養(yǎng)的作用,重點分析這一部分對提高演員身體素質(zhì)的價值。
把上訓練也稱把桿練習,是指演員手扶把桿所做的基本動作。把上訓練包含十個部分:熱身、蹲、擦地、小踢腿、畫圈、小彈腿、單腿蹲、腰、控制、大踢腿。熱身是將身體各個關節(jié)活動開,避免訓練時受傷,之后就是主要訓練內(nèi)容共九個。這些內(nèi)容的訓練離不開人體形態(tài)結構的認識,舞蹈訓練都是人體肌肉在工作,舞蹈解剖學者高云概述舞蹈解剖學對舞蹈學科的基礎作用:“舞蹈解剖學是以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為基礎,研究人體形態(tài)結構、機能和生長發(fā)育與舞蹈訓練的相互關系……既是舞蹈學的基礎學科,也是對訓練實踐具有很強指導意義的應用學科。”舞蹈解剖學是對人體結構的認識,舞蹈作為一門以人體為載體的藝術形式,足以說明學習人體結構及肌肉工作的重要性。筆者將通過研究蹲、控制、等,為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等奠定科學的理論基礎。尤其是舞蹈演員基本功練習,體現(xiàn)了舞蹈解剖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著舞蹈訓練方法和規(guī)范,這些方法和規(guī)范一定是符合人體發(fā)展大踢腿這三個組合的訓練,進一步闡述基本功訓練的肌肉工作原理。
三、中國古典舞基本功把上訓練的肌肉工作原理
(一)舞蹈解剖學中肌肉工作原理概述
舞蹈解剖學是一門科學的學科,主要目的是分析認識人體結構、系統(tǒng)、器官的,比如西方芭蕾舞,就是有著一套規(guī)范的訓練方法和嚴謹?shù)慕虒W體系,而我國的古典舞也吸收和借鑒了芭蕾舞的科學訓練理論,讓演員能夠在保護自身不受損傷的情況下,自如地支配身體。
舞蹈解剖學是指在演員進行舞蹈動作中,體現(xiàn)出不同肌肉功能,運用科學的人體解剖來分析運用具體的術語就是:“肌肉在人體內(nèi)的排列都是以相互對抗的形式配布于關節(jié)運動軸的兩側”人體骨骼中每一處肌肉運動都是有一對相互的作用力,舞蹈中運用到肌肉相互作用力最多,因為舞蹈作為一個以人體為載體的藝術類型,人體本身是最重要的。演員的身體靈活度和柔韌性要比普通人更好。
(二)中國古典舞把上訓練肌肉工作原理的分析
舞蹈解剖學對舞蹈動作的分析可以使得演員對自身擁有充足的認識,了解身體肌肉的位置,科學地支配身體,達到有效和有序的訓練過程。中國古典舞基本功把上練習共有十個組合,筆者將選取三個典型的組合練習做人體結構、肌肉等的分析。下面將分析“蹲”“控制”“大踢腿”的肌肉動作原理。
1.“蹲”的解剖學分析
“蹲”的動作要領是上身保持直立,下肢從大腿處開始外旋直到腳踝,雙腳外開一位打開。在蹲的過程中雙腿膝蓋保持外開,朝著三七點方向,“蹲”分為半蹲和全蹲,筆者以半蹲為例說明動作運動中肌肉的工作。(圖1)
“蹲”的過程中人體關節(jié)的介入有骨盆的髖關節(jié)、大腿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踝關節(jié),其中臀大肌和肱二頭肌作為支撐。在此同時肱四頭肌、恥骨肌、小腿三頭肌被彎曲,這就是對“蹲”動作的解剖學分析。我們從中可以知道是大腿的肱四頭肌在用力,還有小腿三頭肌,而臀大肌和肱二頭肌作為保持下肢穩(wěn)定的肌肉群。
在做“蹲”動作時,關鍵要注意從人體的胯根轉(zhuǎn)開,膝蓋和腳踝連帶著被轉(zhuǎn)開,這樣就能有效地完成此動作,如果不注意胯根部的轉(zhuǎn)開,會使得膝蓋或者腳踝受傷。當不了解身體結構時,就不會知道頸側副韌帶、內(nèi)側半月板等都會嚴重損傷。
2.“控制”的解剖學分析
古典舞基本功把上訓練的“控制”動作要領是指,動力腿在髖關節(jié)處伸展、外旋,上肢在過程中上身或含或展或仰。筆者以“控旁腿”為例分析控制中的肌肉工作。(圖2)
控制旁腿的過程中,要參與肌肉運動的關節(jié)有腰骶關節(jié)、骨盆髖關節(jié)、大腿髖關節(jié)、小腿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在做控制時,分為主力腿和動力腿,它們的肌肉工作各不相同,首先要保持穩(wěn)定的上肢,也就是固定住腰方肌、臀大肌,在伸張動力腿直到位置時,大腿的臀大肌、肱二頭肌固定以及小腿和腳的筋肉群加以固定,此時的主力腿的大腿骼腰肌和縫匠肌、大腿的肱四頭肌支撐住。這樣就能保持控制不動,訓練到控制的要領,要想練好控制組合,就必須加強對腰部和大腿肌肉群的訓練,讓這些肌肉更加有力并且柔韌。
3.“大踢腿”的解剖學分析
基本功訓練中,大踢腿組合的練習尤為重要。它不僅是演員身體柔韌度的體現(xiàn),還是技術技巧中運用較多的動作,比如大跳、撕腿跳、紫金冠跳等。大踢腿發(fā)力的身體部位是骼腰肌,它位于脊柱腰部的兩邊,由腰大肌和骼肌組成。(圖3)
在古典舞中身韻貫穿于始終,無論是基本功還是技術技巧,所以在把上訓練的大踢腿中參與的人體肌肉群應該從腰的肌肉群開始,腰方肌和豎脊肌下部作為固定身體的肌肉,其次是胯的臀大肌肱二頭肌,大腿的臀大肌大收肌,小腿的肱四頭肌腳趾的趾長屈肌。這些肌肉作用下,使得人體的下肢脫離地心引力踢起來。練習好大踢腿組合,需要柔韌性和力量性,柔韌性是指大腿的肌肉群伸展了,被演員不斷地拉伸腿部肌肉訓練出來。力量性是指包括腰部肌肉群以及大腿、小腿、足的筋肉群共同作用下訓練出來的,只有腰肌群是固定住身體,其他肌肉群是支持肌肉群運動的。
在做大踢腿時,骼腰肌是控制身體穩(wěn)定性的功能,能夠在演員練習大踢腿的同時保持上身不動,有效的對下肢進行訓練。
四、結語
筆者論述舞解剖學的動作原理是為了演員能夠更好地運用身體,科學地鍛煉身體,有利于演員柔韌性、軟開度和靈活性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掌握了人體肌肉動作原理,才能運用正確的肌肉群訓練方法來提升身體素質(zhì)。文章運用舞蹈解剖學的基本原理來分析把上訓練的動作,能夠讓演員明白人體骨骼肌肉的作用。演員通過充足的認識與了解身體肌肉的位置,從而科學地支配身體,進而通過完整有效和有序的訓練機制,提高演員的舞臺表演壽命。
參考文獻
[1]高云.舞蹈解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
[2寧姝.中專基訓中的舞蹈解剖學[J].廣東藝術,2007 (03):51-52.
[3]王偉.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
[4]李煒,任芳.中國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學法[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09).
[5]楊懿媛.舞蹈人體科學在舞蹈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6.
[6]趙志連.試論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的特殊性[D].沈陽:沈陽音樂學院,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