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全 田園園
【摘要】張家界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屬武陵山區腹地。張家界因旅游建市,是中國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張家界亦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主要有33個少數民族,其中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為主,各民族的聚居融合使得張家界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形式。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張家界市會舉行盛大的巡游,演出本地區特有的民族民間藝術,其中有很多只在元宵節巡演才能看到。本文旨在對元宵節當天上演的各種民族民間藝術作詳細歸類和調查研究
【關鍵詞】民族民間藝術;張家界;元宵節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張家界市元宵節燈會巡游簡介
元宵節作為中國新年伊始第一個傳統節日,各地區都有賞燈、猜燈謎、吃元宵等傳統習俗,部分地區會舉行大型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巡游、巡演活動。張家界的元宵燈會歷史悠久,據《永定縣志》記載:“清朝同治8年(1876)。發時初三日后,城鄉盛鼓吹,扮魚龍,獅子,花燈諸戲。”而初九日上九,十三日上元,十五日元宵尤盛。隨著城市的發展,在張家界市,每年的元宵節不僅僅作為當地百姓的慶典,該地政府也將其打造成了一個吸引各地游客的文化旅游品牌。經過對傳統地方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也不斷將該活動推向新的高度。2012年張家界市城區元宵燈會被評為全國五大節慶文化品牌之一,以及全國春節文化特色地區。
二、張家界元宵節巡演內容順序
具體包含開幕式和巡演活動。開幕式在市中心的廣場舉行,臨時搭建的大舞臺由栩栩如生的龍鳳組成。開幕式節目中有“大雜燴式的”地方戲曲同臺表演,表演者們身穿當地少數民族的服裝,仿佛一場地方戲曲特色的展演。
開幕式結束后便是巡游巡演活動,表演者們早已準備好。熱鬧的鑼鼓夾雜著歌聲與群眾的吆喝聲、笑聲,在人群中體驗了一把“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感覺。
三、巡演中包含的民族民間藝術簡介
(一)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傳統舞蹈,主要流行于湘、渝、黔等土家族聚居區。級傳承人在20006年申報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擺手舞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反映土家人的生產生活;
(二)茅古斯舞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簡單的舞蹈,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區,是舞蹈界和戲劇界公認的中國舞蹈及戲劇的最遠源頭和活化石,于2006申報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哭嫁歌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習俗民歌,在土家姑娘的結婚出嫁時用哭聲來表達不舍之情的,姑娘在出嫁前一個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聲來訴說土家族婦女在封建買辦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運和對自己親人的眷戀不舍之情;
(四)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區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器樂合奏,主要分布在張家界、湘西部分地區。是土家族特有的藝術形式,歷史悠久、曲牌繁多、表現力豐富、技藝精湛,在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三棒鼓
三棒鼓是土家族的傳統曲藝曲種,廣泛流傳于張家界和湘西永順縣地區,是一種走唱類的曲藝藝術形式;
(六)陽戲
陽戲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主要流行于張家界地區和重慶秀山,也是一種祭祀儀式。
四、總結
每年張家界元宵節巡游活動,不僅可以親身體驗具有濃郁少數民族特色的節日的熱鬧氛圍,也能感受到在結合現代傳播手段下的各種當地民族民間藝術形式。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無疑對研究當地民族學、民俗學、歷史學、藝術學、文化學都具有重大的意義。而通論這樣的節日活動,不僅是各個民族民間藝術形式的文化價值大放光彩,更讓廣大人民關注的是在現代社會的轉型和新文化的沖擊下,這些歷經歲月打磨沉淀下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國家以及當地政府已經為相當一部分藝術形式提供了生存保障,如桑植民歌、茅古斯等,在也有相當一部分稀缺文化在漸漸的消匿。需要去發現、了解和研究那些尚未發現或未研究透徹的音樂種類的本質,更需要關注這些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問題。
參考文獻
[1]孫鵬祥.論民族音樂文化的活態傳承[J].文藝評論,2014.
作者簡介:瞿全,男,土家族,湖南省永順縣人,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2016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樂與器樂演奏;田園園,女,土家族,湖南省永順縣人,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2015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樂與器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