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媽媽,一個自我評價是脾氣暴躁、愛嘶吼,并且總是說一套做一套,卻又常常懺悔和反思的媽媽。
為了南南今年9月的入園,我給她買了四本相關的繪本,可以說做了充分的準備。沒想到入園卻出奇地順利,除了第二周開始的午睡不太適應外,南南沒有預想中的撕心裂肺、激烈反抗。分離焦慮,不過如此嘛,“過來人”和一些育兒書籍太妖魔化了,簡直小題大做。
正當我竊喜之時,老師打來電話,讓我去幼兒園一趟。啥?南南性格溫和,從不主動惹事,跟小朋友交往也沒有問題,會是什么事情呢?第一次被老師點名去學校,內心很忐忑。如我所料,老師先肯定了南南在幼兒園的表現,然后提出:南南特別渴望老師的關注。具體表現為:1.老師剛表揚完南南,表揚其他小朋友的某個行為時,南南會主動告訴老師:“老師,我也那樣了。” 2.小朋友們在玩耍時,如果老師們之間交流某件事情,南南會停止玩耍,仔細聽老師在說什么。
聽完老師的話,我心里一沉,其實這些表現我又何嘗不知道。讓孩子陷入“我被人重視,因為我有很好的表現”的泥潭,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樣的標簽讓孩子負擔太重了。孩子兩歲半之前,我充分尊重孩子,凡事親力親為,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一般都是約上跟我年紀相仿的朋友。去年年底,南南外婆做了個比較大的手術,我白天上班,晚上去醫院,帶孩子的任務就落到了南南奶奶身上。南南奶奶的朋友圈肯定是小區里的爺爺奶奶們,因為我之前對南南的用心,她內心安全感滿滿,不自私、不任性、有規矩、懂克制,所以成了小區大媽們夸獎的對象,回家后,奶奶為了讓孩子聽話,再次強化那些夸獎。那個時候,我也顧不上南南,聽之任之。
南南外婆康復后,因為我無法兼顧職場與家庭,只有請南南奶奶繼續帶孩子。體諒老人的辛苦,同時也為了回避不必要的矛盾,我采取的是“誰帶聽誰的”的策略。我安慰自己說奶奶帶娃也有很多我做不到的地方,比如奶奶比我有耐心,比我細心,等等。對于一些明知不妥的做法,比如無限制地夸獎孩子,連穿衣吃飯這些分內事也伴隨著“南南真棒”“真厲害”的聲音,我采取逃避的態度。
現在想起來,主要帶養人的標準不一致,讓小小的南南過得多么矛盾與糾結,老師讓我一定要把這個問題重視起來。是啊,我是南南的媽媽,我應該是帶孩子的主力,如果說以前擔心說得過多奶奶會生氣的話,現在南南入園了,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幼兒園度過,我還有什么理由再逃避呢?
壞行為的養成可能只要一瞬間,好行為的養成卻需要不斷地強化。南南已經習慣了別人的贊美和夸獎,要扭轉這個習慣可真是不容易的事情。對于她要做的分內事,我逐步淡化語言的夸獎,在她完成后給她一個肯定的眼神,再轉移她的注意力到其他的地方……慢慢地,她對被夸獎的渴望逐漸被完成事情獲得的自我肯定所替代。我告訴她:“完成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己開心,而不是為了得到大人的夸獎。”
當然,在南南確實表現出超出我預期的一些行為時,我還是會及時送上我的稱贊,但不再是敷衍的“你真棒”“你真厲害”諸如此類,而是很用心地觀察她完成事情的整個過程,對南南付出的努力和耐心進行夸獎。
沒有原則的賞識教育不是賞識教育,是傷害教育,既會傷害孩子,也會傷害他人,最終會傷害父母。好在,在老師的提醒下,我改正得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