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節選):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已,物情同患,況于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 尋此二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炫功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在中國的古圣先賢中,孫思邈被稱為藥王,他是唐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他有一篇《大醫精誠》的文章,被尊奉為做醫生的準則。一千三百多年過去了,今天閱讀其中的段落,真的使人感慨萬千。五千多年來,歷史學家公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醫生確實在中國,這個說法絕對不過分,人們只要讀一讀《大醫精誠》中哪怕一句話就會明白,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是怎樣教人做醫生的。現在因為這種教育已經斷掉了一百多年,所以難怪個別的人會叫喊要消滅中醫,這的確不能怪罪他們數典忘祖,背師叛道,因為他們也很可憐,沒有受過這種教育,對什么是中醫、怎么樣做醫生一無所知。如果您不是一名醫生,我們也想請您來看一看千古名篇《大醫精誠》中的幾段話,看看現在這些自詡為先進發達的現代醫生和一千三百多年前被認為是封建落后愚昧無知的古代醫生,哪一個更像醫生。
《大醫精誠》里說到,凡是好醫生給人看病,必定要專心致志,心神安定,沒有欲望沒有要求,先要發出大慈大悲的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天下一切苦難人民。假如有病人來求救,不可以考慮貴賤貧富,年長年幼,相貌美丑,好惡親疏,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是聰明還是愚笨,都要一視同仁,都當作是自己最親的人,也不能瞻前顧后,擔心自己的吉兇和得失,愛惜自己的身命。看到病人的苦惱,如同自己也有和他同樣的苦惱,從內心深處同情他,不能夠躲避艱難險阻,不要管白天黑夜,嚴寒酷暑,饑渴疲勞,只管一心一意去解救病苦,根本就沒有炫耀醫術或虛張聲勢賣弄的想法,果真如此,才是天下蒼生的良醫,反過來就是天下病人的大盜賊。凡是有患瘡痍、下痢之類的病癥,又臟又臭不堪入目,一般人都不愿意靠近,而醫生卻必須要抱著難過、同情、憂慮之用心,不得有一念嫌棄的不愉快之心,這才是醫生的本分。作為一個好醫生,應隨時反觀身心,自我反省,看上去既莊重嚴肅,又寬宏大量,既不傲慢又不諂媚討好,給人看病誠心誠意,仔細檢查絲毫不漏;給針用藥,絕不能有半點差錯,雖說救病要快,但不能慌張,應慎思詳查,不能在生死悠關時,輕率賣弄自己的高明快速以獲得名望,這是最不人道的;還有到了病人的家里,即使到處是富貴榮華,也不能東張西望;聽到美妙的絲竹音樂,也要充耳不聞,不能為之所動,好像挺愉快的樣子;珍饈美味不斷地送上來,吃在嘴里就像沒有味道,食之無味;各種美酒都擺出來了,也視而不見。醫生之所以要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只要有一個人,面對著墻角哭泣,整個房間的人都不會高興,更何況病人的痛苦,一刻都沒有停止過,但醫生卻是若無其事地尋歡作樂,態度傲慢,自以為了不起,像這樣的醫生,不要說人,連鬼都看不起他,都覺得羞恥,所以醫生不會去做,因為這是最起碼的職業道德。還有給富貴人看病,就開一些珍貴的藥物,使病人家找不到,來炫耀自己的本領,這些都是很不厚道、很缺德的。做醫生的準則是謹言慎行,不可以多說話,愛調笑戲謔喧嘩,傳說是非,品頭論足,炫耀聲望,誹謗其他醫生,夸耀自己的德行,偶爾治好了一個病人就搖頭晃腦,自我贊許,認為自己天下無雙,這些都是醫生們致命的毛病。所以醫生不能依仗自己的專長,一心去謀求財物,只能存著救苦救難的心絕不張揚,默默而謙卑地救人。和別人相比,醫生無非是多積了些陰德而已,絕不敢妄想靠醫術得到富貴,靠解救病人而發財。怎樣才是一個醫生起碼的樣子,起碼的本分,這篇名傳千古的圣賢教育,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由此可知,圣賢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好人必須要靠圣賢教育才能教得出來。而沒有好人,再發達的技術,再靈驗的藥品,也不能解救病苦,因為那些醫生的心思根本不在病人身上,只想著賺錢發財。反過來,有了好人,即使條件簡陋,缺醫少藥,只要醫生有良心,幾副湯藥照樣可以救人命,甚至可以不要錢給人看病。這在五千年的中醫史上,舉不勝舉。我們中國人在古圣先賢的教育下,世世代代有這樣一副好心腸好品德,傳承不斷,所以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數量最多的醫學家全部都出現在我們中華民族,這對人類醫學史和人類社會的貢獻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