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結(jié)局
管理情緒就是管理人生的開始。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常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它們能在吸飽血之后淡然離開,而不少野馬卻因為它被生生折磨死。動物學家說,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遠不足以致死。而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它們的劇烈情緒反應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吸血蝙蝠只是一種外界的挑戰(zhàn)。
負面情緒很常見,若不加以合理的管理,就會產(chǎn)生很嚴重的后果。若不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那么人生也會變得無法掌控。當發(fā)現(xiàn)所有的事情都不如意時,先反思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的困境,如果你意識到了這一點,就能邁開情緒管理的第一步了。
毛毛蟲效應
為什么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卻依然沒有長進?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一個實驗,將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在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作為它們的食物。然而,毛毛蟲夜以繼日不停地繞著盆轉(zhuǎn),卻沒有因為饑餓轉(zhuǎn)向食物,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很多人總是用“做了很多”來評價工作質(zhì)量的優(yōu)劣,并不關(guān)注結(jié)果。他們盲目地跟隨著既定的路線,從未想過重新思考“重生”的方向。在新的工作生活來臨之際,每個人也需要尋找自己的突破口,如果覺得停滯不前,不再埋頭苦干,試著抬起頭,看看周圍是否有更廣闊的天地,更開闊的視野。
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阿爾弗雷德說過,“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件事情上的觀念。”全新的一天,就是全新的開始,首先認清自己的心,有選擇地前行。
鳥籠效應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兩位學者圍繞著一個有趣的賭約爭論起來。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yǎng)上一只鳥。”卡爾森不信:“不可能,我壓根沒想過養(yǎng)鳥。”于是,詹姆斯為卡爾森送上一只精致漂亮的鳥籠。從那天開始,到卡爾森家里的訪客總會在看到空的鳥籠之后,關(guān)切地問他,“你養(yǎng)的鳥去哪里了?”卡爾森一次次的解釋只能換來客人更加困惑的眼神。久而久之,卡爾森不厭其煩,無奈只好買了一只鳥。他被詹姆斯的“鳥籠”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識消失,陷入被別人操控的結(jié)果。因為別人送了一只鳥籠,所以養(yǎng)了一只鳥。這就是鳥籠效應。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無意識被其他事情操控的情況,也是鳥籠效應的體現(xiàn)。但是其應用于生活也是有雙面性的,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想閱讀。這樣一來,每當看到打開的書頁便想著拿起來翻翻看,就更容易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
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則才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啟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