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鏡(OrthOkeratology)又叫OK鏡,1997年由美國引入,隨即在國內市場一度風靡,但由于產品質量及驗配、復查不夠規范,造成群發性角膜感染,甚至出現個別失明案例。2001年,原國家藥監局和衛生部分別出臺管理條例,進行規范管理,整個行業受到較大沖擊。但新生事物有強大的生命力,如今又在規范的市場上快速成長起來。
歐普康視是國內批準的8家角膜塑形鏡廠商中唯一一家大陸企業,公司90%的收入來自角膜塑形鏡(2005年獲批上市)及相關護理產品。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眼科及視光學分會數據,2015年我國角膜塑形鏡進口量54.3萬副,歐普康視銷量約9萬副,考慮過去兩年按25%增速,2017年整體規模約100萬副,相對于近視比例高達70%的1億青少年人口,滲透率不足2%。
由于現在只能在醫院驗配,廣告宣傳受限,知道和使用OK鏡的人是不多的。以歐普康視為例,以不足2000元/副的出廠價,2/3經銷商供給醫院視光科,1/3直接供給醫院視光科,然后才能到達最終消費者。但國內行業專家、眼科醫生都已普遍認可,相關的學術研究越來越豐富,《中國角塑形用硬性透氣接觸鏡驗配管理專家共識》也于2016年更新了升級版。配戴OK鏡是目前公認控制近視效果最好的一個方法,尤其適用于青少年度數增長速度快、18歲前無法將度數控制在600度以內、個體運動量大等情況。上海第一人民醫院的眼科學術帶頭人許訊教授也在其相關主題論文中肯定了角膜塑形鏡對青少年近視的臨床治療具有療效確切、見效快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2017年,合肥的歐普康視在創業板上市,從2012年到2017年,公司每年的收入增速都超過30%,凈利潤從2012年的3000萬到2017年的1.5億,5年5倍。最新的2018年的三季報顯示,公司收入和利潤的增速都超過45%。然而公司的高成長背后卻不是激進擴張,公司的綜合毛利率超過70%(角膜塑形鏡占收入七成,毛利率近90%),凈利潤率接近50%,財務費用率為0,資產主要構成都是現金(其他流動資產主要是銀行理財產品),沒有有息負債。
此外,2016年以來歐普康視還通過參股及收購下游渠道,以加強自家產品在經銷商中的話語權。另外公司通過不斷提價、設立高端品牌得以享受行業滲透率提升的福利,母公司的收入增長也毫不遜色,2018年前三季度達48%,即是量價齊升的結果。公司能否做大,最終還是離不開好產品,由于角膜塑形鏡獨特的效果,隨著行業規范及相關知識的普及,對公司的發展保持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