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穎敏
在《小王子》一書中,里面的小狐貍曾說過,儀式感可以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人就要過點有儀式感的日子。若要論儀式感,中國的少數民族當屬第一,各種特色鮮明、文化內涵深厚的傳統節日為人們打開了一扇扇文化之窗。在中國的邊城崇左市,更是有著許多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及慶典習俗,這些節日和慶典保存了許多古風遺俗,使這座“魅力中國城”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特有的文化溫度。
對于生活在崇左市寧明縣的人來說,每年農歷九月“霜降節”的節日意義,或許比春節更為重要。舊時,寧明縣的人們會省下一年的錢,到霜降節時才買新東西,就為圖個吉利。尤其是小孩子,特別盼望過霜降節,因為到了霜降節就有新衣服穿,新玩具玩。
關于霜降節的來源,相傳有位名為岑玉音的壯族婦女箭術高超,勇敢過人,曾帶兵去廣東、福建沿海一帶抗擊倭寇。她用兵果斷,料事如神,多次打敗入侵的倭寇,得到皇帝的封賞,最后她解甲回鄉,直到逝世。人們因她曾在霜降這一天大敗倭寇,所以在這一天舉行祭祀以示紀念,逐漸形成為霜降節。還有另一說是岑玉音和丈夫一起,為保衛壯族人民的安寧及財產,率兵抵御入侵之敵,于霜降之日大獲全勝,當地百姓為此慶祝三天,并定為霜降節,一直流傳至今。
為了紀念岑玉音,當地人為其建了一座玉音廟,又稱為婭莫廟,就坐落在距離寧明縣1個半小時路程的下雷鎮中。在壯語里,“婭”是對老年婦女的稱呼,“莫”即是黃牛。因為岑玉音是騎著牛去打仗的,所以又被稱為“婭莫”。
在霜降節到來的前一天,寧明縣人以及各地的壯胞都會去到下雷鎮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再前往婭莫廟進行拜祭。到了霜降節的第一天,也就是當地人所說的“初降”,這一天里人們不會下田勞作,讓牛得以休息,以此來表示紀念與岑玉音一同英勇作戰的老牛。還會起個大早,舂糯米來制作迎霜粽和糍粑,殺雞宰豚,款待來自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
第二天是霜降節的“正降”,當天上午是敬神活動,祭拜完畢后的婭莫畫像會被人們從廟里請出來,這些人打扮成士兵模樣,舉著牙旗,敲鑼打鼓,在獅子的開道下把婭莫畫像抬出來,在各村莊里面巡游一圈,每經過一戶人家門口,都要以鞭炮相迎,頗有向“婭莫”展現現在美好生活的意思。
到了下午,則是豐富的文體活動: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的壯族服飾秀、為酬謝天公地神賜予的福澤而跳的打榔舞、祈求身體康健和納澤萬福的登瑯山、從明代嘉靖年間流傳至今的壯族板鞋舞、抒發內心情感和美好向往的壯族山歌會等一系列活動,一直持續到第三天的“尾降”,寧明的霜降節在這歡聲笑語中延續了三百多年。
龍元節:龍騰之際,糍粑飄香
有歌唱道:“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二月二,敲瓢碴,十窩老鼠九個瞎?!痹诙露執ь^之日,春天到來,萬物復蘇,預示著新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作為百蟲之神的蟄龍,是龍州縣人民祈求豐收和安康的對象,為了驅逐害蟲,感恩神龍,在龍抬頭之日,龍州縣都會舉辦極具民族特色的節日——龍元節。
在龍州縣過龍元節,最不能少的便是糍粑了,龍州縣幾乎家家戶戶都喜歡用糯米混著白頭翁、艾草、黃麻葉攪拌,制成晶瑩烏亮、潤滑爽口的黑糍粑,有的人家同時還做白糍粑,有的用芭蕉葉包著做成“糍帶”,糍粑餡和佐料有芝麻糖、花生糖等。一時間里,龍州縣便成了糍粑的天下,處處飄著糍粑糯米的香氣,因此,龍元節也被稱為“糍粑節”。
除此之外,龍州縣還要舉辦大型聚餐,各個街道村莊的每戶人家均要派出一名代表出席,一張張鋪著大紅桌布的圓桌,一桌桌色味俱佳的饕餮盛宴,一張張喜氣洋洋的笑臉匯聚在一起,觥籌交錯,熱鬧非凡。而多到吃不完的食物就要打包回家,讓家人都沾沾這龍元節的福氣,祈求接下來的日子順利安康,風調雨順。
原先龍元節只是簡單的聚餐和祭祀,經過時代的發展和變遷,慢慢地增加了群龍群獅巡街、山歌對唱表演、舞龍舞獅比賽等活動。說起舞龍,這千年古城龍州縣有一支久經沙場、訓練有素的隊伍,而且是由清一色的女子組成,名為金龍鎮九鳳舞龍隊。她們英姿颯爽的身影一出現,立即引起觀眾的一陣尖叫聲,鑼鼓聲一響,長龍在她們的手下如波浪一般連綿起伏,忽上忽下忽高忽低,活靈活現,龍身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氣勢不凡,龍昂首挺胸的樣子仿佛就要迫不及待地騰飛。觀眾的喝彩聲和掌聲震天,節日的氛圍蔓延了整個小城,把邊陲龍州裝點得五彩繽紛,激情蕩漾。
鑼镲聲久久不息,糯米香悠悠不斷,龍州縣人們的美好愿望便隨著這聲響、這悠香傳遍了大街小巷。如今,龍州縣龍元節的規模和影響力漸漸擴大,2018年舉辦的龍元節活動觀者超過2萬人次。
相傳,玉皇大帝珍藏有一顆珍珠。有一次,玉皇大帝巡游到龍州,看到龍州奇山秀水、鐘靈毓秀,就把珍珠放在了龍州城頭南門渡的河中央。這顆珍珠閃閃發亮、非常美麗,引得一條青龍和一條黃龍爭相搶奪這鎮城之寶,玉皇大帝一怒之下就把青龍和黃龍鎮壓在河畔,讓它們生生世世都要駐守珍珠,那里便成了著名的“龍州八景”之一——“雙龍搶珠”。
駱越王節:千年巖畫下,尋根祭祖
駱越人是夏、商、周乃至漢代生活在嶺南的古老民族,是現代壯族、侗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在中國西南邊陲的小城——崇左寧明縣,駱越人在那里扎根繁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不僅留下了仍有諸多未解之謎的神奇花山巖畫,還留下了古老的、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生活習慣和祭祀習俗。
為了這豐富的駱越文化能夠得到沿襲和廣泛傳播,寧明縣于2014年決定,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舉行盛大文化活動,分別稱為“三月三駱越王節”、“九月九駱越感恩節”。其中影響力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便是“三月三駱越王節”,主要以祭祀活動為主。
寧靜的左江邊,裸露的崖壁上,獨特神奇的巖畫展現于眼前,背靠著那紅白綠相映襯的花山,駱越王節祭祀活動便在此拉開序幕,共有圣火采集、請祖出山、祭祖巡游、祭祖大典等四個環節。
花山腳下,是圣火采集的地點,駱越文化發源于此,舞動的圣火也源起于此。圣火沿著花山碼頭,上渡船,過碼頭,走棧道,在祭祀大典的舞臺上,在鑼鼓聲響的表演中,在駱越子孫的手中,象征著駱越血脈生生不息的圣火完成了傳遞。隨著牛角號起,司儀入席,同根共土、駱越圣火、凈手上香、頌祖昭恩、行祭拜禮、樂舞告祭、源遠流長、自由祭拜等8個祭祀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趣味橫生的文體活動:展現駱越民族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精神風貌的伐木競渡比賽;人與牛配合默契、橫渡江面時間最短為勝的牛拉竹排比賽;爭先恐后、激烈拼搶、團結協作的搶花炮比賽;在規定時間內按徒手抓魚量的多少和大小決出名次的泥浴捕魚比賽;技藝高強的河上獨竹漂表演。
更有花山鼓舞、百人齊唱迎客歌、花山傳統美食及工藝制作展、竹筏競渡、駱越歌王山歌大賽、貝儂情深篝火夜等民族風情濃厚的表演。
在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巖畫的映襯下,在神秘駱越文化的點綴下,無論是游客,還是當地居民,都仿若身臨其境般感受古人的生活習慣,體驗古人的生存技藝,這一桌精彩紛呈的“民族大餐”,錯過了豈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