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lie Zhou
P=Pivate Policy
S=Staffonly
GQPrivate Policy來自紐約,你們也在紐約念書,成為設計師并創建了品牌,Private Policy與紐約的關系是怎樣的?
P紐約下城區的人對現代社會有很多想法,我們想把年輕人的想法結合起來,變成PrivatePolicy。我們以時尚為媒介,表達著自己的政治和社會觀點,因為在紐約,大家從未懼怕發出自己的聲音、不同的認知,時尚也應如此。
GQ能描述一下這次整個系列的設計感覺嗎?
P這次新品整體以“講述亞洲人”為主題,展示了不同面貌的亞洲人,現在多數西方人對亞洲人和亞洲文化的印象可能還比較片面,停留在過去的刻板印象中;比如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龍、功夫等元素中”。但在我們對世界各地的探尋中發現,亞洲人,特別是年輕一輩的亞洲人的生活中充滿了不同種類的西方文化和次文化元素、風格,比如:Punk、Grunge、Hip-Hop等等。
GQ在具體的服裝設計上是如何展現本季“不同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亞洲人風貌”的?
P這次融入了美國街頭文化并延續之前的西部牛仔元素。在整體設計和造型上突出了西方文化的Punk風格,顏色則以明亮的紅、綠等對比效果為主。圖案方面延續了前兩季的格子設計元素,用帶有街頭滑板少年特色的正方形格紋風格為靈感,轉換成本季的菱格紋設計。這季的服裝中還能看到許多亞洲服裝文化的細節;比如一些西褲以印度風格的褲裝為靈感,還有在夾克和解構設計上使用中式的盤扣和“壽”字圖案,而在面料的整體使用上則用到了日本面料。所以在整個系列的設計上能看到不同亞洲風格的特色是如何在西方現代文化下互相碰撞的。
GQ這場秀整體是想傳遞出怎樣的一種風格?
P首先,整場秀選用的都是亞洲模特,我們選用了中國、印度、韓國、日本等不同亞洲國家的模特,在秀場造型上延續了往季品牌的廓形、線條感和不同顏色的對比。整場秀雖然在第一視覺印象上會帶給人一種西方的街頭、年輕、朋克和次文化的感覺,但隨著每一套look的展示和深入了解,會慢慢發現其中的亞洲元素。這樣則會引發看秀人們的思考,去思考是否現在的亞洲人還是記憶中90年代、Chinatown里的亞洲形象,引領人們去深入了解整場秀背后的故事。
GQ你們在最開始創立這個牌子的時候,有想過做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嗎?有具體地討論過這個東西嗎?
S我們想做的服裝與年齡沒有關系,每一季都在不斷地變化,后來我們在街上看到穿制服的人,而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他們的身份標簽。我希望能夠形成一個Staffonly的群體,這個群體本身就代表一種態度或者精神。
GQ能大概說一下這個系列想要表現的感覺嗎?
S首先整個系列是從大家心理出發,屬于內化的認知過程。這次系列的靈感來源于“互助會”,以團體為主,為了互相監督而聚在一起。雖然彼此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身份,但大家在這個團體里分享各自的經歷、遭遇與不同的問題。在這里,大家都以“匿名”的形式互相傾訴自己的狀態。還有人們和自己“舒適地帶”的抗爭,有些人會將自己固定在一個具象的舒適圈中,但有些人卻會突破這個“舒適地帶”,跳到一個“恐懼圈”中。
GQ這些靈感最后是如何體現在服裝上面的?
S我們將這些經歷與感受轉換為服裝上的“通道”,使用一些抽繩的設計通過這個“通道”。抽繩在我們看來,作為一種可以自由調節服裝形態作用、結構的設計,看似比較“自由”,但實際上卻被固定在一個位置上,沒有太多所謂“自由”的余地。還有本季服裝帶有兩個領子的衛衣、服裝上“隱形圓圈”、類似“拉夫領”的護領設計,還有具有防護功能的手套和具有“束縛感”的鞋子等,在一些服裝細節上的設計都體現、呼應了本季想要與社會抗衡下的焦慮,需要保護自己,并且想走出自己“舒適圈”的設計主題。
GQ服裝顏色、面料的使用上是怎么樣的?
S本季服裝的顏色看上去比較輕松、輕快。但實際上是一種褪色后蒼白、病態的感覺,由此表現出一種“無力感”。這種顏色設計上的“無力感”也呼應了主題,體現人們的脆弱、不安全與不自信的社會焦慮狀態。而面料上則以一種洗皺的紋理呈現出不一樣的服裝質感,由此表達一種經歷“洗禮”后留下的痕跡。
GQ我看到本季有些在細節處理上是組合在一起的,帶有戶外感的服裝,你是如何挖掘類似這種服裝設計細節的?
S有些細節的設計上,可能首先需要自己有一定的固定認知和概念。比如這件帶有背包的衣服,直接掛在衣服后面,沒有背帶,無法拆卸。那這種設計可能就源于人們對他人的固定認知;“這個人背了一個包”,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在設計上也體現了功能性上的考慮。
GQ我看到有將工裝外套改成衛衣的形式,還有一些其他服裝上的細節處理設計都很特別。
S服裝結構設計上用了解構的形式,因為我們不想讓大家對一件服裝的品類與定位固化在一個條框中。我們會將牛仔服和衛衣互相拼接、將風衣和牛仔服拼接,以此體現一種不同的設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