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錄 吳雅彬
在目前的傳統學里,“傳統”被認為是與“現代”相對應的詞,“傳”指的是對原有文化的繼承與衍傳,“統”是指原有文化的道統,大多指的是精神文化,有的時候也包括制度文化。在歷史上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稱為傳統,也不是過去說的統括, 而是依然能夠影響到今天的存在的一種過去。 這種就叫做物質形態、制度形態、精神形態的文化。只有首先具備了過去的歷史文化這種基本條件的事物,才有可能成為傳統。
當2008年北京奧運與競技武術無緣之后,競技武術的困窘引發了人們對武術的思考。當然武術不能給人以生命的啟迪和靈魂的喚醒,而只以大眾文化包裝過的娛樂文化,去征服漠視深度、玩味平面的觀眾之時,人們開始對競技武術產生懷疑并渴望傳統的回歸,以期在傳統武術之中能夠尋找解決現代體育的靈丹妙藥。于是“回歸傳統”正以一股暗流沖擊著傳統武術的發展,期望在保持“原生態”的呼聲中尋求現代化的答案。“武術的本質是技擊,離開技擊不是武術”成為傳統武術發展的指南針。
“從歷史中走開的中國武術,一直是我國農業社會人民大眾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它與人們日常的生活緊密相連,成為中華民族在歷史中重要的一種生活樣式。”它是華夏先民在長期實踐與思考中積淀和凝聚的一個文化成果,它以農耕文明為背景,深刻傳遞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價值信仰等多種文化元素,這些價值取向是傳統武術價值觀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整個傳統武術價值觀體系中的動力源。其價值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技擊本質”的價值觀
在以冷兵器為主要兵器的時代,武術是一種技擊術,主要價值就在于技擊。上至軍事活動,下至百姓格斗,都離不開武術,在那個時代,它的本質屬性不是技擊特點的問題,而是它本身就是一種技擊的手段,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冷兵器的退出,火器的廣泛應用,傳統的技擊價值逐漸衰退。
然而,在當前現代體育發展到極致,出現了嚴重的人文危機之時,人們出于對現代體育批判而出現“回歸傳統”的思潮,保持傳統武術的“原汁原味”,“保持技擊本質”成為傳統武術發展的主流。他們沒有認識到,正是武術技擊價值的消退,才使傳統武術以流派拳種的形式出現。沒有技擊價值只能在冷兵器時代流光溢彩,在火器已經廣泛應用,尤其是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下,強調技擊,保持原汁原味,那只能是我們的一廂情愿。
2樸素的辨證理論
陰陽學說是中國哲學有關世事萬物生成變化的關鍵點,它與太極、四象、五行、八卦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哲學框架。傳統武術的文化塔頂上,同樣閃爍著這一哲學智慧的輝光。其陰陽哲理被引入傳統武術后,隨之派生出了諸如形神、內外、動靜、剛柔、虛實、開合、起落、進退、攻防等一系列范疇。因此,明陰陽之變,求內外合一,這種樸素的辨證理論是傳統武術希冀窮神知化、以具天地精神的一個基本目標所在。另外,由于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部分傳統武術還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甚至存在一些與現代科學相違背的功法和技術,如輕功、偽氣功、鐵布衫等。
3重視情感,缺乏科學理性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仁愛”和情感的國度,孔子“仁者愛人”的古訓2000多年來經久不衰,“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傳統武術的理論由于深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體表現在重感情,缺乏科學理性的分析,在自然經濟基礎上,農業文明主要靠經驗與習慣等自在的文化因素而自發的驅動,通常表現為一種“自然歷史進程”的非反思行為。這些經驗與理論是前人的智慧創見也具有很大的文化價值,但畢竟沒有建立在科學思維基礎上。這些技術大多停留在具經驗性的階段中,沒有按照嚴格的邏輯推理發展出一套具有科學訓練的理論,缺乏邏輯的論證與說明,同時缺乏懷疑、批判和否定精神。
傳統武術的組織方式主要是依靠各武術流派,而這些流派是具有濃厚地域性和封閉性的團體,基本上是一種自在自發的狀態,所以這些民間的團體的生存力是很微弱的。在傳承上也是家族傳承。如“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等私密化的傳承方式。
在競賽制度上,雖然傳統武術在近幾年相繼舉辦了一些賽事,這些賽事都是以“功力大賽”“武術節”“武術交流大會”等交流的形式進行的。由于傳統武術練習人群的缺乏,基層武術比賽制度沒有形成,使得這些國際級的比賽猶如空中樓閣,比賽水平不高、單項參賽人數少,競技性不強,從而吸引不住觀眾的眼球,造成觀眾的缺席。
在競賽規則上,雖然在2006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審定傳統武術套路競賽辦法(試行),由于此規則是借鑒現代武術競賽規則,沒有結合傳統武術的實際狀況,對傳統武術的技術和風格對比賽規程與規則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再說現代競技武術的規則本身存在很多弊端。在2004年3月,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會管理中心頒布了《首屆全國武術功力大賽競賽規程》和《全國武術功力比賽競賽規則》。從目前規則來看,競賽規則不夠完善,有些項目違例動作較多,出現了裁判員尺度難以把握,致使裁判判罰不夠準確等問題。
4傳統武術技術層面的特征
目前,傳統武術面臨著承傳危機、瀕臨失落、亟待搶救的局面。1982年,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對全國傳統武術進行了挖掘整理,共挖掘整理出129種自成體系的拳種。只可惜絕大部分僅作為資料至今沒有科學開發和利用。另外,傳統武術門派龐雜,帶有明顯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在技術上基本上保持原汁原味,缺乏技術改進與創新。
因此,文章認為傳統武術現代化是傳統武術從農業文化形態特征向現代工業文化特征轉型的過程。并且這一現代化轉型是由它可理解為物質技術層面、制度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的現代化共同構成。
(作者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體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