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峰
繪畫的終極目的是借物抒情、應物繪心,立象以求盡意是其終極“原點”。圍繞構圖、形體、色彩、結構以及節奏等基本元素為本體語言展開是其根本。在繪畫實踐里,臨摹、寫生成為繪畫無法逾越的課題,古今大師都是從寫生、臨摹中成長起來的,鮮艷例外。面對豐厚的歷史文脈以及廣褒的自然萬物,每一個實踐者必須有清晰的坐標定位,根據個人性情、愛好選擇性學習,方能建構屬于自己的藝術世界。
在繪畫實踐里,抓住繪畫的本質規律的表達,以構圖、形體、色彩、結構以及節奏等基本元素展開,沒有太多炫技的成分,去除光影明暗等外在因素影響,直抓物象形體結構提煉畫面精神內核,一切圍繞繪畫的本身出發,簡練、概括而富有節奏。這種繪畫本質的規律,我把它稱之為“原點”。 繪畫的終極目的是借物抒情、應物繪心,立象以求盡意是其終極“原點”。
繪畫作為傳達個人情感的一種手段,是記錄生活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個人心路歷程的另一種表現,它是無聲的詩。中西方藝術,在繪畫的媒介上有著本質的區別,但異曲同工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寫“吾心”。若論學習繪畫要領,無外乎兩種途徑:一是師古人,即向歷代大家或優秀作品學習,方法是臨摹。一是師造化,即向大自然學習,直接從描寫對象提煉畫法,方法是寫生。這是學習繪畫的普遍規律,無論時代如何改變,東西藝術概莫能外。
自意大利出現早期的專門提供美術學習的美術學院至今已幾百年,各個時期涌現不同的繪畫觀點風格,而中國的繪畫,自早期的巖畫發展至今已幾千年。單就速寫來看,東方的齊白石、任伯年、黃賓虹都有大量的速寫手稿留存下來,而西方大師達芬奇、拉斐爾、丟勒、安格爾、荷爾拜茵等人的速寫更是以嚴謹深入廣受愛好者相傳。
1 關于臨摹
臨摹,則是一種有效的“借力”,讓畫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騰飛,跟著高人的步伐,少走彎路,使其成長更快捷。中國畫的培養方式非常重視臨摹,謝赫《古畫品錄》“六法論”里也因臨摹的重要性提到“傳移模寫”,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里談到繪畫的傳授講到:“信畫淵源有自哉”,一定意義強調傳授的傳承意義。論臨摹影響,影響中國畫教育發展之重莫過于王概編《芥子園》,齊白石、潘天壽、黃賓虹學習書畫皆以此書始。五代畫家黃荃,以自己搜集素材所繪《寫生珍禽圖》傳其子黃居寶練習臨摹。由此可見,臨摹于畫家學習階段的重要程度。
談到臨摹,“臨”,臨習,照著范本意臨、對臨、背臨,“摹”,描摹,模仿范本技巧。好的范本會幫助學習者在學習過程養成良好的意識流,少走彎路。多元開化的信息時代,面對良莠不齊的書籍市場,選對適合學習者學習的范本也顯得尤為重要。學子在學習過程中,面對琳瑯滿目的碎片信息,由于缺乏對知識的“檢索”意識,選書時會因喜愛書中的某一點而“一葉障目”,如部分書籍以像形為能事,極盡俗世媚態,而初學者又無甄別能力,如若長期在誤導指引下訓練學習,必將貽害終生。論畫若只以形“像”,喪失對物象的基本概藝術括和提煉能力,更甚的是有的書趨向于雜技表演,忙于炫技,只看效果不重本質,脫離繪畫的本體語言,學生學習不當,會離“原點”相距甚遠。
2 關于寫生
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來看,通過寫生可以鍛煉畫者對物象的敏銳觀察力以及繪畫所描繪形象的鮮活性,有利于培養正確的觀察方法、塑造方法。明代唐志契在《繪事微言》里強調“凡學畫山水者,看真山水,極長學問。”這里的看真山水,一定意義上是強調觀察,觀察自然之物態,得其真性情。中國花鳥畫更曰“寫生花鳥”,強調寫生、寫真。現代美術學院引進西方的教學理念,寫生之風更是日盛,有的藝術家通過大量的寫生自由進入創作狀態,這不得不肯定寫生之功效,齊白石畫蝦,則在畫案的筆洗里養蝦,以便隨時觀察其變化之能態,山陰伯年為了提升繪畫能力,更是隨身攜帶鉛筆紙屑,以便所見感人之物,隨時速寫記之。清代苦瓜和尚更是 “搜盡奇峰打草稿”,在"家家大癡,戶戶一峰"的陳陳相因的泥潭里,開一帶先河,為山水畫進程作出一己貢獻。苦瓜和尚的搜盡奇峰就是為了尋找繪畫的鮮活性,為真山水立傳。
關于臨摹、寫生,于學習繪畫者而言,是通向藝術象牙塔的有效捷徑。面對浩瀚的歷史文化經典,幾千年的人文歷史豐碑,學習者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藝術以及千年文脈,這就需要有取舍的篩選學習,方能使有限的生命不被無限的歷史所淹沒。廣褒的土地,自然造化萬千,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對立矛盾勢必影響到學習者的心路歷程,只有找好坐標定位方能不迷失,學習者要根據自己的性情、愛好出發,搜集有針對性的素材拿來為己所用。只有在有效的臨摹和寫生中鍛煉自己,繪畫之門才會向我們漸近打開。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