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 妗柳志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類型的高職高專教育,承擔著為社會輸送高級技能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重任。了解高職院校生源現狀,分析其生源危機存在的原因,把握其發展變化趨勢,對我國高職院校的改革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我國高職院校生源現狀及其成因展開分析,對未來生源變化趨勢進行合理預測,并在此基礎上探尋生源危機對策,以期能為改善和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盡綿薄之力。
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承擔著為社會輸送高級技能和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務。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提升高等職院據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和《2017年高招調查報告》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5月,全國高職院校1388所,主要分布在經濟繁華的沿海地區。從2007至2017這十年間,全國高職高專學校增長率達到18.84%,招生數量超過252萬,全年為社會提供技術培訓超過2000萬人次。高等職業教育業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近幾年受到適齡人口的減少、出國留學人數的增加以及高考“三放棄”等因素的影響,加上社會對人才學歷和對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高要求,我國高職高專院校遭遇生源危機,未來招生情況不容樂觀。
1 高職院校生源現狀分析
1.1我國高職院校生源的主要渠道及學生特點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在國家倡導的“將職業教育變成面向全民的教育,讓所有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的理念下,招考制度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調整,通過高考、對口招生以及自主招生等方式,采用多樣化的選拔機制來選拔人才。高職院校生源主要包括了:普通高中考入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高生)、從普通中專、技工學校和職業高中等三類學校考入高職院校的學生(三校生)以及復轉軍人、企業優秀青年等類型的生源。其中,從普通高中考入高職院校的考試錄取,成為高職院校招生的主要渠道。
雖然生源渠道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入學形式,但高職院校的學情也因此進一步復雜,并呈現出了不平衡的特點。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檔案的收集、學生管理、學生干部隊伍組建、獎學金管理以及心理咨詢教育等工作,發現高職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部分存在家庭問題:要么父母長期在外工作、做生意,要么父母離異、關系緊張,要么文化程度不高,教育方式不當等。這些家庭教育不當甚至缺失的學生,身心不健全、心理自卑感、在校適應力差、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學習方法不當。他們面臨的學習、就業等方面的壓力也較大。主要表現在學習主動性較差,習慣于在老師的監督下學習;難以掌握大學的學習特點和規律;大部分學生對本專業不甚了解,對相關知識不感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我約束能力較差;不懂得科學地進行職業規劃等方面。
1.2高職生源數量大幅減少并開始出現“生源危機”
全國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報名總人數2008年后出現急劇下滑,到目前為止,全國大部分省份高考考生減少,高職院校的“生源危機”日益突出。在生源緊缺的背景下,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高職院校的生源狀況雖存在較大差異。以生源大省河南為例,河南的招生計劃也存在多年未達標的情況:2012年,其高職高專錄取只完成了招生計劃的75.4%。到2013年只完成了招生計劃的75%;2016年招生缺額超2.5萬,占原計劃的12.72%。而在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的省份,因就業機會更多,高職院校生源狀況雖比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好得多,但也存在生源持續減少的情況。當前,分類考試成為高職院校人才選拔方式的改革首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源危機,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生源減少的問題。
1.3高職院校招生市場競爭無序缺乏監管
生源是高職學校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源。由于生源供應緊張,各高職院校都為爭取更多的生源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使出多種手段獲取生源。有的民辦高職學校通過招募中介為其招生,承諾可讓學生自由選專業等較為優厚的條件等,來吸引學生報考和選填志愿。通過中介招生獲得了一定的生源,但這也無限放大了熱門專業的招生人數,雖解決了短期的生源危機,但也增加了學校的經濟負擔,同時也為滋生腐敗和招生騙局埋下了伏筆。這種缺乏監管,無序的、惡性的競爭從長遠來看,是不可持續沒有前途的。
2 高職院校“生源危機”形成因素分析
高職院校遭遇的“生源危機”可以從社會、學校和學生三個方面來探究成因。
2.1“生源危機”形成的社會因素
社會方面,適齡人口的不斷下降、參加高考的人數在逐年下降,造成生源總量不斷下賤。同時,普通高等學校生源總量的持續減少和本科院校招生人數的不斷提升。處于普通高等教育末端的高職院校自然競爭不過名牌大學和本科院校,在生源的爭奪上呈現出明顯的弱勢。又受社會用工制度和傳統觀念的影響,用人單位較為注重人才的學歷,傾向于錄用具有優勢資源和良好品牌的學校的畢業生。高職院校一直被家長、教師和學生認為是層次不夠高的學校。學校名氣不大、專業不突出、就業機會少、工資水平低等問題,家長和學生甚至對高職教育產生了質疑。這讓高職院校成為學生報考的“非首選”項。2008年以后,高職高專招生人數一直處于低入學率的狀態。
2.2“生源危機”形成的校園建設和管理因素
高職院校建設方面,我國的高職院校當前大部分還處于政府高度集權的管理之下,大多校采用的是綜合辦學模式。這種模式以增加專業和方向的數量來吸引不同興趣愛好的高考生,但在追求數量的同時在辦學特色上毫無創新,不能脫穎而出,學生在選填志愿時也難以辨別和依據自身的特點和興趣愛好來選擇學校。而在學校內部管理方面,學校領導對招生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對招生市場調研不到位,對招生模式缺乏深入的思考,不能及時給予可行性招生方案,在出現問題時也未予以積極調整,這種管理模式不利于招生任務目標的達成。同時,學校沒有一套完善的有針對性的考評體系對招生部門的工作人員業績考評。直接導致了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從而間接引發高職院校教師自身發展出現定位不準、工作積極性不高,將招生工作作為一種形式上的責任或負擔,沒有發揮招生工作人員的優勢去積極獲取生源地各學校的支持。此外,外聘招生人員流動性大,趨理性強,容易出現夸大宣傳甚至欺騙、誤導學生填報志愿等現象,不易管理和監督。這樣既不利于相應學校的長遠發展,也對學生極其不負責任。
2.3“生源危機”形成的學生因素
我國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集中在農村,而現階段,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市,農村適齡高考的學生大部分從留守兒童成長而來,艱苦生活和消極觀念的負面影響,導致一些高考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放棄繼續求學之路,繼而走向工廠或從事體力勞動。此外,家長們對高職教育的偏見,也直接導致學生放棄到高職院校學習的機會,去當兵或者去社會的培訓機構為將來謀生學習一門實用的技術。這些因素的存在,讓很多上了高職招生錄取分數線的生源流失。
3 高職院校生源發展趨勢預測
受長期以來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自2008年以來我國18歲適齡生源人口數量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依據2011年公布的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告所公布的部分年齡人口統計數據,可或者較為準確地推測相應年份的18歲適齡人口數量。如2010年18歲適齡人口數為2075.53萬人,2011年18歲的適齡人口數量則應與2010年17歲人口數量基本一致;2012年18歲的適齡人口數量則應與2011年17歲人口數量基本一致;以此類推,可推測出2004年至2028年18歲適齡人口數量與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數據及其變動趨勢如下圖1所示:
上圖變動數據趨勢表明:我國18歲適齡人口自2008年開始至2014年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自2014年至2028年,18歲適齡人口基本持平,保持在1500萬左右;普通高校報名人數以隨之變化,自2008年開始減少,到2014年出現相對最低點,之后保持500萬左右的高校報名人數,此后,如果政策允許,所有參加普通高考的考生,無論成績好壞,均可進入普通各高校學習,而那時候,若普高生人數持續增加,必然導致高職院校出現更大范圍,更加嚴重的“生源危機”。而事實上,近幾年普通本科院校錄取人數的快速增長與低迷的高職院校招生形勢形成鮮明對比,如果國家政策不做調整,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生源總量的持續減少和普通本科院校招生人數的持續增加,未來幾年生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作為主要的普通高等教育類型之一,從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國家宏觀政策上來看,高職院校的發展還是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的,尤其是近幾年,國家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將更好地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的發展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來了。2014年6月23日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強調指出要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職業教育對于我國未來的發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要推動高職院校的發展,適應社會與時代的對人才的要求,針對高職院校生源現狀、高職學生特點以及“生源危機”形成的原因采取措施,尋找發展出路,是我國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4 高職院校生源危機對策
4.1 拓寬教學渠道,加強內涵建設
據我國高職院校生源現狀分析可知,高職院校招生的生源是以普通高中畢業生為主,以中職、中技、中專生為輔,生源結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盡管2017年開始的分類考試招生改變了高職院校人才選拔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職院校的生源危機,但卻無法解決高職生源危機的根本性問題。
因此,高職院校應面對現實問題,降低入學門檻,深入改革拓寬省域渠道。除了將普高、“三校生”作為主要生源外,還應吸收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工人、農民、轉業軍人等,采用靈活的簽約入學方式,進一步拓寬生源范圍。同時,加強學校轉業內涵建設,強化轉業特色,打造專業“品牌效應”,提升學校在社會上的認可度,為今后高職院校的發展奠定基礎。只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報考高職院校,提高其生源和教育教學質量,獲得得持續的發展。
4.2激發高職院校競爭意識,改革創新當前辦學模式
在生源市場方面,高職院校要面對普通本科院校、境內外同行以及學生家長擇校的競爭。近年來,我國本科高校的持續擴招和部分專科院校的升級,其招生規模在逐年上升,極大地擠壓高職院校的生源市場。境外同行高校目前也大舉進入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對于生源的獲取已經進入競爭白熱化的態勢。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也因此而嚴重下滑,如果高職院校不提高自身的競爭意識,還保留傳統的辦學模式,那么必然形成高職院校生源危機愈發嚴重的局面。
要扭轉高職院校在生源市場上的競爭劣勢,應當整合教育資源,改革和創新當前辦學模式,加快中高職銜接與專本銜接的步伐,通過“3+3”、“3+2”等直通車式的人才培養改革模式,將一部分中職學校招生計劃轉變為高職學校的招生計劃,以此來擴大招生規模
4.3強化市場導向,提高高職院校就業質量
在高等教育生源競爭激烈的今天,家長和學生考慮最多的還是就業問題。高職院校要獲得學生的青睞,就要強化市場導向,從自身建設抓起,適當增加生產性實訓設備的購置,加強師資人才隊伍的建設,優化教育資源。在硬件到軟件方面對學校展開全面的變革,以提高職業院校的就業質量。以市場為導向,高職院校需要分析未來3至5年的職業發展趨勢,突出專業辦學特色,加強“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現代學徒制的項目的推進,提高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促進企業用工與學校招生的對接,實現學生個人和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本文為湖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生源趨減形勢下高職院校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與應用——以湖南省為例”(12C111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