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英
現代教育理念更加推崇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我國也不斷的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優化,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廣泛認可。當前形勢下高中語文教育對學生進行文學底蘊塑造,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深入探究創新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學底蘊。
引言:學生長期接收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對文學知識的積累,會逐漸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蘊,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會潛移默化的塑造文學素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高中教育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處于相對成熟的階段,應當結合素質教育觀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學職能,提升教學效果,塑造學生的文化底蘊。
1 高中語文教學塑造學生文化底蘊的意義
目前來說高中學生接受的綜合教育相對全面,對數學生在長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都積累了一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文章分析能力,但這對于學生未來發展需求來說還遠遠不夠,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學職能,由傳統的教學理念向現代教學觀念轉變,使學生的文學底蘊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文學底蘊是對高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充分體現,學生的語言表達、文章創作以及閱讀理解能力都是來自于文學底蘊。語文知識較為豐富的學生能夠對文章的結構和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分析,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以自身的文化底蘊結合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高中學生都具備一定的學習潛能,作為人生關鍵的轉折階段,高中語文能力的培養也對未來有著重要作用,高中畢業也就意味著學生距離角色轉變越來越近,要逐漸的對社會進行適應,無論學生是否從事文學方面的工作,文學底蘊在人際交往等多個方面都會對其產生較大的幫助。
2 轉變教育觀念落實文化底蘊塑造
在語文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給予充分的指導,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化辨別能力,在閱讀文化作品的過程中學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塑造文學底蘊的重要性,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對學生文學底蘊的塑造。當前高中語文教材中所涵蓋的知識有限,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指導,使其能夠吸收更多的營養。在進行古詩文教學前應當使學生進行預習,對作者的生平進行掌握,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引發學生和作者之間的共鳴,充分利用情景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古詩文的感染力,加強對于古詩文的理解和體會,逐漸的增強文化底蘊。
3 文學底蘊塑造的有效途徑
3.1加強資源利用提升教學效果
對于中學生文學素養的塑造和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我們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充分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既包括需要學習的課內的基礎知識,也包括對其相應的文學背景、出現的原因等因素進行介紹,通過課內與課外知識的有機結合,既有利于學生對于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同時更有利于學生開闊自己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塑造他們的文學底蘊。比如,我們在進行《荷塘月色》課文的學習時,既要將本文中荷塘月色的思想內涵讓學生進行熟悉,將教學大綱所要求達到的目標達到,同時也要積極地對課文的寫作背景等因素進行介紹,讓學生借荷塘月色的背景了解更多文章以外的東西,使學生更加具有文學底蘊。
3.2轉變教學模式增強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對學生的文學底蘊進行塑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最好方法莫過于教師教學方式的靈活,比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把自己置身其中,讓他們從特定的角度去聯想和分析,之后通過自己的加工進行再次創作,有助于他們創造出相對優秀的作品。同時轉變教學模式。由于《離騷》文字障礙較多,高一學生會有畏難情緒,我在教學時就拋棄過去的教法,時光太老便多聯系今天,利用《離騷》可唱,可頌的特點,先組織學生熟讀成頌,再讓各小組學生借助工具書將課文寫成白話文作為表演的臺本,然后合作編排成各種形式的吟誦活動,各小組登臺進行表演競賽。這些活動全部在課堂上進行,學生熱情高漲,積極行動,既解決了教學中的文言難題,又促進了學生對形象的理解,還增強學生感悟先賢能量的興趣。
4 創新語文教學成果考核方式
要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塑造中學生的文學底蘊,必須不斷地完善相應的考核機制。良好的考核機制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讓學生有良好的規范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迎難而上。例如,我們在對學生的升學進行考核時,避免以純筆試的成績高低作為評判學生的標準,應該在語文的考核中增加學生個人創作部分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分值比重,這樣不僅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實現學生減負的目標,同時也有利于塑造中學生的文學底蘊,進而有利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我國近年來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倡進行素質教育,高中語文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作能力,教師應當加強學生文化底蘊的塑造,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不斷深入探究塑造學生文化底蘊的創新教育方法,為素質教育的發展創造更多價值。
(作者單位:重慶綦江區永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