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亮
親子溝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當下社會需要引起家長高度重視的一個話題,加強親子溝通,增進親子關系,解決親子矛盾已不容忽視,讓我們攜起手,共同努力,轉變思想,落實做法,從點滴做起,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愛,引導我們的孩子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
1 關于“溝通”的闡述
溝通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本指開溝以使兩水相通。后用以泛指使兩方相通連;也指疏通彼此的意見。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
溝通是為了一個設定的目標,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個人或群體間傳遞,并且達成共同協議的過程。它三大要素即: 1.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②達成共同的協議;③溝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2.溝通就是信息傳與受的行為,發送者憑借一定的渠道,將信息傳遞給接收者,并尋求反饋以達到相互理解的過程。 3.溝通既是人際的交流,也涉及組織之間的交流。
2 溝通,是家長的一門育兒自修課
家長需要根據自家孩子的脾性,根據具體事件,具體對待。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比如當溝通實在難暢通時,可采取暫緩的方式;或者采用無聲的方式,比如留小紙條,或者通過繪畫,將你的意思通過畫作傳達給孩子;亦或者通過講故事,寓道理于故事之中,傳遞給孩子。有時,換個方法,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溝通效果。最重要的,家長占有溝通的主動權,所以孩子聽不聽得進去你的話,關鍵看家長做得好不好。
現在的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為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就是不聽家長的話。父母要學習與孩子溝通的藝術和技巧,溝通的品質決定親子關系的品質,只有把溝通這門功課做好了,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看似簡單,做起很難。理論上很多家長都門清兒,但是一旦落地就有了很多顧慮。首先,放不下面子是中國很多家長的通病,認定對方是自己的孩子,就不應該為了管教孩子而“低聲下氣(轉變態度,和藹面對)”。其次,傳統的管教理念根深蒂固,依舊存在孩子只要學習好就ok的想法,只要學習好,要什么有什么;只要學習好,想怎樣就怎樣;只要學習好,做什么都可以。多么可怕的思想,如今學習對于孩子來說是一件多么簡單的事情,但是,建立在家長這一理念之上,就有部分的孩子轉變的學習的初中,改變了學習的動力。有的為了得到物質而學,有的為了少聽訓斥而學,有的為了滿足父母而學。第三,即便溝通卻少了耐心,很多情況下,家長試圖與孩子溝通,但是總說不了兩句就會換來無休止的爭吵,最終無疾而終。第四,放不下自己高高在上的“父母”的身段,不愿平等接觸。
3 如何做到親子間良好的溝通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并正確的引導孩子,這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有很大的益處,做父母的應該細心觀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從而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要與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溝通,就要掌握溝通的方法。
與孩子的溝通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如果你講的話,孩子無法理解,那么溝通就不是有效的。有些父母經常會一廂情愿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慮孩子有沒有興趣聽、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講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這就是因為父母沒有注意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溝通。
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孩子能夠理解,而且最好采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一味地用說教、命令、強迫等方式讓孩子聽你的話,孩子必然產生反感。孩子喜歡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過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進去;可以是講故事,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領悟道理,這比簡單說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戲過程中溝通,因為孩子處于比較興奮的狀態,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4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
只有傾聽孩子的心里話,知道孩子想什么,關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后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孩子向你訴說高興的事,你應該表示共鳴,如他在幼兒園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你可以稱贊說,“噢,真棒,爸爸(媽媽)也替你感到很開心”。當孩子向你訴說你不感興趣的話題,你應該耐著性子聽,表示你關注他的談話內容,可以使用“嗯”、“是嗎”、“后來呢”等詞,表示你在認真地傾聽,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
在溝通方面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幫助孩子慢慢認識,慢慢溝通,長此以往,孩子才能與家長成為知心朋友,畢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年齡、心理和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父母不過操之過急,要掌握與孩子溝通的藝術,做孩子的朋友,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溝通。
親子溝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當下社會需要引起家長高度重視的一個話題,加強親子溝通,增進親子關系,解決親子矛盾已不容忽視,讓我們攜起手,共同努力,轉變思想,落實做法,從點滴做起,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愛,引導我們的孩子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們在情感上得以滿足,當他們投之與學習生活上便會更加的努力拼搏。
本文為新疆中小學德育科研課題《青河縣中學初中部開展家庭(親子)教育方法的研究》(重點課題編號:15DY014)。
(作者單位:阿勒泰地區青河縣完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