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州
近幾年,生態文明理念在我國眾多領域中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并在此基礎上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其中,對于高校思政教育方面,生態文明理念的融入,更是為提高教學水平、發展創新教學理念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基于此,本文對現階段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現實轉化的必要性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并論述了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分析了基于生態文明視角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現實轉化的途徑。
前言: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生態文明理念在我國經濟社會中的運用越來越深入,政治、經濟、文化及方方面面的社會建設中都融入了生態文明的相關理念。總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社會建設與發展的核心內容。因此,基于生態文明理念視角下,如何有效的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長期、健康發展,已經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重點考慮的問題。下面,本文就相關方面展開分析。
1 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現實轉化的必要性
從專業角度進行分析,生態文明理念中最主要是強調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其本質上是指存在一定關聯的兩種或幾種事物之間產生和諧、友好的互動關系。而基于生態文明理念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建立和諧、平衡的思政教育體系,呈現出教師、學生及學習環境之間的友善關系,體現出“生態文明”的本質。不過,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中還沒有完全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因此,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必須向著現實轉化,將生態文明理念有效的運用到思政教育中。
2 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2.1 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目標性不強
高校思政教育的順利進行,離不開穩定的思政教育運行體系,該體系中每個不同個體的差異性及協同性,都影響著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也就是說,針對思政教育體系中的不同個體,應具有一定的目標性,有針對性地展開思政教育的相關活動。但是,在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體系中,一些高校并沒有針對不同個體進行不同形式的思政教育。換句話說,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不論針對什么樣的學生,都采用統一的思政教育模式進行教學,完全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2.2 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教學環境閉塞
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體系不僅包括學校、教師、學生,還應該包括家庭、社會等其他外界環境方面,完整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受到以上各個方面的影響及制約。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應具有開放性,在考慮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時,將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家庭因素以及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內容充分融入進去。但是,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中,幾乎沒有將以上這些因素進行考慮,只是單純的考慮到學校、教師及學生三方面的因素,這使得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教學環境存在一定的生態問題。
3 基于生態文明視角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現實轉化的途徑
3.1 思政教育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
在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學生的實際需求及自身水平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保證思政教育工作的安排都以學生為中心,切實地提高學生的思政水平。同時,教師在課前應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由于每個學生的理解力、學習能力各不相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安排,保證每名學生都能夠達到應有的聽課水平,進而保障思政教育的整體教學質量。
3.2 保持思政教育系統的開放性
由于完整的思政教育體系包括社會、家庭、學校及其他各方面的外部因素,在建設高校思政教育生態系統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其具有良好的開放性。由于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政治環境的日趨復雜以及家庭環境的差異性,這些都對高校思政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應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完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的建設,保證其可持續發展,真正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思政需求。
3.3 維護好思政教育系統的平衡
高校思政教育系統的動態平衡主要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內部因素及外部因素,任何一方出現變動,思政教育系統的平衡都會被打破。也就是說,高校思政教育系統是不可能存在絕對平衡的,是呈現動態變化的趨勢的。具體來說,高校思政教育受到的外部因素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互聯網、家庭因素、多元價值觀等;而內部因素主要包括高校的教學體系、教師的教學水平等,總之,只有維護好思政教育系統的平衡,才能夠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平穩、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生態文明理念在我國社會各領域發展中的不斷深入,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方面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引入生態文明教育的正確理念,促進思政教學水平的提高。實際上,目前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已經逐漸融入了關于生態文明理念教育方面的內容,對提高思政教育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為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步伐。
項目名稱:現代科技革命背景下的高師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建設研究,編號17F021。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