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美蘭 昝榮麗
自中韓建交以來,以及隨后“韓流”在全世界的蔓延,近來學習韓語的熱潮在中國也慢慢興起。在韓國語的學習中聽力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聽、說、讀、寫”四個基本內容中聽力可以說居于首位,因此如何提高韓國語聽力的教學質量便成了韓國語專業教師所關注的問題。本論文從韓國語學習者聽力能力普遍薄弱原因的分析出發,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教學方法,從而對韓國語聽力的學習及教學提供一點幫助。
1 聽力的重要性
本論文是以青島農業大學韓國語專業學生在韓國語聽力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點及難點作為研究對象, 首先面向所有韓國語專業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以朝鮮語專業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共162名學生為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76%的學生表示對韓語的學習有著極大的興趣,并且有62%的學生每天會在課余時間花2個到2個以上小時的時間來學習韓語。這是一個極好的現象,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在韓語學習中,根據同學們的回答發現,在韓語的學習過程中聽力是同學們的認為較難的部分,達到了79%。而且覺得“聽力方面學起來困難的話會直接影響到學習韓語積極性”的同學占到了71%,覺得“聽力方面做不好的話會影響到后面閱讀、寫作”的同學占到了84%。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聽力在韓語學習中占據著多么重要的位置。為了達到韓語教育的終極目標,習得多種多樣的語言能力很重要,但是實際上在交流中,聽力和會話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特別是只有聽力能力提高了,才能隨即提高會話能力。因為,聽力一直起著補助和促進其它語言能力的作用。聽力能力無法提高的話,會話能力就會成為無用之物,那么交流也就成為不可能的事了。所以,在這個重視交流的當今社會中提高聽力能力是非常具有重要意義的。
2 聽力能力薄弱的原因
大部分學生的聽力能力偏向薄弱。其原因是什么呢?根據問卷調查得出了如下結論。
第一,詞匯方面;學習韓國語的中國學習者們在練習聽力的時候主要會遇到“兩座大山”。“一座”是由于韓國語在發音時會出現多種音變而導致的,“另一座”則是由于中國學習者們可能無法理解韓國人經常使用的慣用語而導致的。特別是慣用語方面,稍有差池,很容易會引起誤會。由于韓國語的單詞以及音節之間存在著音變現象,所以只是按照學習的音標的發音的話,在應該音變的情況下并不是正確的發音,再者就是話者帶有很強的本國口音的情況,其實韓國語是一種非常溫柔的語言,不同于漢語中有平、上、去、入四中聲調,帶有口音的情況也會影響發音的準確性,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話者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意向和觀點。第二,文化上的差異;語言、文化以及意識構成是密切相連的,并且從某一方面來看人們的經驗與語言、文化想通且受語言、文化影響。中韓兩國同身為東方國家,與西方國家相比較文化和風俗習慣間的差異較小,有些甚至相同,這時對中國學習者們是相當有利的。而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則化為各種困難在聽力這方面反應出來。舉例來說,如果不能理解“你什么時候讓我吃上一碗面條啊?”是“你什么時候結婚啊?”的意思的話,那么別說文章整體了,可能連這句話所在的段落都無法正確解讀。
第三,韓國現實的特殊性;學習韓國語的學生們比起一般的學生來說都是對韓國有著一定關心有一定了解的。即便如此,由于各種限制條件,對韓國的了解可能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在這時候,語言可以最快速最敏銳地反應社會的發展。因此,每天都會有與時事相關的關鍵詞出現。如果對這些關鍵詞不加以關心理解的話,也會給聽力帶來一定的困難。
3 提高聽力能力的解決方法
第一,在趣味中做到學習。有很多學生通過看韓劇,聽韓語歌曲來學習韓語。這是很好的選擇,但是我們要做到不只要“趣味”,還要真正做到“學習”。也就是說,看韓劇的時候,不要只關注劇情,看一遍就過了,而是要學到反復看,看字幕,聽一些常用的表達方式和連音、音變。這樣才是有效率的學習方式,才能做到趣味中學習。
第二,進行聽力練習的時候,掌握一些適合自己的技巧。同學們都能做到聽力前,抓住一些時間來看一下聽力題目,這是很好的習慣。但是,能做到根據選項來推測聽力內容的學生就很少了。再有就是同學能在學習韓語的過程中應該都知道韓語中漢字詞的比例占到很大一部分,利用這一點,就算有沒學習過的詞匯,也是可以推測出來的。另外,利用題目給出的圖表,圖畫來推測聽力內容也是一個小技巧。根據話者的語氣來把握主題的思想感情也不失是一個好辦法。利用一些技巧,也會提高聽力能力。
第三,做好總結工作。在聽力結束后,對自己聽力中出現的問題點進行分析,找出解決辦法。講聽力過程中遇到的生詞通過詞典查出意思進行總結,語法進行學習,已經學過卻忘記的進行復習。這之后再不懂的與同學們或老師進行交流學習。在學習新知識和復習舊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聽力能力。
第四,利用機會和外教老師以及韓國留學生多多交流,“實戰”中提高聽力能力。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同學們很少與外教老師或韓國學生交流,這是學習語言中的“大忌”。很多同學害怕犯錯,不敢“說話”,這樣的話,外語能力永遠不能提高。
(作者單位:青島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