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現代化生產環境下,隨著機械加工行業的不斷發展與優化,普通車床作為重要的操作設備,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現實生產生活中,受多重因素影響,普通車床故障頻發,繼而直接影響了機械加工的精度、質量和效率,其有效解決至關重要。
1 普通車床常見故障及誘因
在機械加工中,普通車床作為基礎性操作設備之一,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現代工業發展中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嚴格來講,普通車床是一個相對完善的機械運作系統,由許多大大小小的部件構成,主要包括主軸箱、溜板箱、進給箱、刀架及滑板、床身等,其中任何一個部件的故障都會影響普通車床正常工作,繼而影響機械加工精度、效率、質量等,因而其有效管理至關重要。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由于主客觀因素影響,普通車床故障頻發,導致機械加工難以正常開展。具體而言,在長期的車床運行中,由于銹蝕、磨損、高溫等客觀條件,導致其無法正常工作。例如,機械加工件因為車床間隙過大,導致主軸的旋轉精度降低,軸向串動大而引起圓度超差,亦或螺栓松動、安裝不正確等引起車振動,繼而影響了機械加工精度。另外,由于人才構成缺失,對普通車床的操作、維護不當,也是影響其故障發生的重要因素。
2 普通車床在機械加工中的有效運用策略
普通車床在機械加工中的有效運用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對各相關參與要素提出了要求,包括人才、管理、科技等。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普通車床在機械加工中的有效運用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2.1 加強人才建設
知識經濟時代,人才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其專業化建設至關重要。在機械加工領域,普通車床的操作主體是人,其專業素養水平表現直接影響了工作實效性。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經濟市場競爭實力,保證普通車床在機械加工中的有效運用,企業必須要深刻認識到人才發展的戰略地位,重視和加強相關工作開展。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企業應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助力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協同高校創新建設實訓基地,提高人才培養實效,并由此吸收更多優質人才,從而保證普通車床在機械加工中的有效運用。同時,企業還需組織多樣化、系統性的教育培訓活動,邀請業內專家、業務能手等廣泛參與,豐富員工車床操作、管理方面的知識,培養他們的質量意識、創新意識等,及時引入先進科技并加強宣導,針對實際案例進行分享,傳授有效經驗,提高其職業素質及專業技能。另外,企業還可開展多種多樣的業務比拼活動,營設內部良好氛圍,鼓勵員工創新創造、相互學習,給予優秀員工適度獎勵,提高全體員工的能動力。
2.2 有效故障排除
在車床運行中,受磨損、腐蝕、高溫等客觀因素影響,各機械部件之間的配合出現問題,繼而引發故障,因此做好日常維護保養至關重要。在此過程中,企業可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認真考研每臺車床的運行情況,并要求一線操作人員做好日常記錄工作,及時發現故障問題,并采取有效解決措施,同時制定科學的維護保養計劃,在不影響正常生產的情況下,提高車床的運行質量。針對機械加工質量不達標的故障,可對主軸前軸承進行調整,有效消除軸向之間的間隙,同時仔細檢查螺栓的匹配情況,在確保正確安裝之后,及時進行調整和固定,糾正膠帶輪等旋轉件的徑向跳動。而對于車削加工中的機械加工件產生錐度故障,可適當調整機床尾座,通過改變偏移量,使之符合相關技術規范。與此同時,技術人員還需刮研導軌,即利用導軌磨床磨削導軌,保障其運行流暢。理你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普通車床故障解決并無統一定法,需要員工不斷觀察、分析和研究,在工作實踐中積累經驗,為車床有效運用奠定扎實的技能基礎。
2.3 引入先進科技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技術革命,逐步引領了機械加工領域的發展新潮流。目前來講,舊式普通機床在機械加工中的運用依舊常見,其控制系統通常為繼電-接觸器控制,具有接線復雜、體量大的特點,機械加工方面的能力有限,并且易于發生故障。而PLC作為智能控制模塊,具有高可靠性、強邏輯性等優勢特點,基于其應用的普通車床改造,對提升機械加工效力作用顯著。隨著現代化工業發展,機械加工種類越發復雜,對車床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進行機電一體化改造。在此過程中,可以PLC為主要控制單元,替代普通車床上的繼電器-接觸器電氣控制組成,繼而提高機械加工的可靠性。PLC即邏輯控制器,是現代電子控制技術中的常用自動化控制裝置,主要包括CPU和存儲器兩部分構成,因其不能控制車床的運行軌跡,因而對普通車床的機械結構沒有改變。同時,還可以微機作為主控單元,對普通車床的進給系統進行改造升級,既可對車床的運行軌跡進行控制,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其機械結構,但因其較為復雜的接口設計,與PLC改造各有所長。
3 結語
普通車床于機械加工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應用十分廣泛。由于普通車床構成相對復雜,加之其日常運行狀況存在差異,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些許不足。因此,作者希望學術界大家持續關注此課題研究,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更多普通車床在機械加工中的有效運用建議。
(作者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