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看陳丹青主持的《局部》更像是對過往學習和觀展的梳理,節目一集集地播下去,就像聽了一個又一個小故事,然后在故事之間不經意地獲取了很多美術史上的知識點,也許這也是這個節目備受大眾乃至藝術圈內好評的原因吧。
《局部》第一季的上線是在2015年,出乎陳丹青本人意料之外,很多藝術圈的人士劉小東、趙半狄、劉野、王興偉等都是這部劇的觀眾。三年后,《局部》第二季推出,4月9日第一集剛剛開播,豆瓣也已經給出了95的高分。在這部劇中,陳丹青沒有按正統美術史講法(時間、流派、代表畫家和作品),而是以點發散,關注的是大歷史里的小細節,比如他會挑梵高一幅畫不下去的練筆畫來展開好幾個話題。這檔節目講藝術,但不講藝術史,講作品,但不講你熟悉的作品。正如陳丹青所說:“我講有趣的故事,但絕不戲說。”
比如他在第一季第一話里講英雄出少年的《千里江山圖》,“18歲的感知能力是全息的,一個少年看世界,簡直渾身都是攝像頭。”給大家講出了一個生動的18歲天才少年王希孟;很多人評價過梵高,在第四話里他的表達展現了他自己獨到的美學見解,在他眼里,梵高是個很“憨”的畫家(這里可以理解為藝術家創作時天真的狀態),然而在這些看起來很“憨”的畫作里,卻展現了他大師級的藝術價值;第五話里說藝術作品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他就拿莫高窟壁畫無法脫離洞窟的語境來說故事,又舉例教堂壁畫,讓觀眾明白一幅作品必須與它原生的環境相輔相成才能造就一種獨有的文化氣息。
第二季更是大手筆,開題就選在了紐約的大都會美術館,據稱節目組光是去申請大都會美術館拍攝權,就用了一年時間。第一季陳丹青是坐在室內跟我們談藝術作品,這一次,鏡頭讓觀者可以跟著他,見見大洋彼岸這座博物館的宏大,有點意思。
這個對于藝術教育曾經口誅筆伐之人,現在似乎通過《局部》找到了一條通往真相的康莊大路。陳丹青認為講到審美、美術史,就讓人想到一整套專業學術詞語,但觀眾看視頻幾秒鐘,沒意思,就走掉了。所以他認為必須找到一種語言,不講美術史,但進入美術史。各種視頻節目賣知識、賣專業,想要人買賬,先看你的語言。他說:“所以我必須講故事,但危險是,把美術史當故事講,容易滑向戲說。我講有趣的故事,但絕不戲說,不能給美術史降格。”
興趣這個東西是很可怕的,就像路邊攤的人娘炒的菜往往比藍翔技校出來的專業廚師要好吃一樣。興趣會讓人產生刨根問底的欲望。
藝術娛樂化似乎是一條藝術教育的新出路?
社交媒體上的口耳相傳是目前最吸引觀眾的方式,尤其是年輕群體。如果能夠讓追隨者們都愛上藝術,這也不是什么壞事。小顧也正是順應著這股子潮流紅起來的一個自稱“草根”的藝術寫作者。
小顧本名顧孟劼,三十出頭的年紀,2013年7月開始在微博上創作藝術普及系列的長微博“小顧聊繪畫”而廣為人知。小顧說開始和藝術相關的創作也源自有一天和朋友去看畫展,一開始很多都看不懂,就回去做功課,再帶朋友們去看的時候就把準備的說給他們聽,沒想到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小顧說:“完全就是以一個藝術愛好者的角度學習的,聽起來確實會有些不專業。但興趣這個東西是很可怕的,就像路邊攤的大娘炒的菜往往比藍翔技校出來的專業廚師要好吃一樣。興趣會讓人產生刨根問底的欲望。至于創作風格,當時也沒有刻意決定過,主要就是聊天的語氣吧。”
在讓小顧微博粉絲一下子就翻了三番的開篇之作《幸福的畫家——雷諾阿》中,小顧講述了藝術家雷諾阿名作中每一位模特背后的故事,諸如富豪路易斯的女兒小艾琳;當時名噪一時的女演員珍妮莎·瑪麗;向粉絲們指出在其代表作《游艇上的午餐》中抱狗狗的那位后來成為雷諾阿的夫人;舉著水杯的那位女模特是諸多大師愛用的知名模特等細節。之后他又陸續創作了許多說藝術故事的作品,接著還順利地出了書,圓了自己的作家夢。
其實小顧選畫和寫字的理由也非常簡單,最在乎的是能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因此,各位畫家的家庭、生平、逸聞趣事、八卦故事,一股腦兒紛紛而上,完全迎合了讀者的獵奇心理。所以小顧呈現在各個媒介上的故事包括微博微信和之后出的書,都無一例外充滿了活潑自如的排版、藝術字、特別提示和現代化的網絡語言等。娛樂化的閱讀體驗和友好的閱讀界面全都是為了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下,用娓娓道來的語言引領讀者們一步步地走入大師級畫家的內心世界,開啟絕世畫作不為人知的秘密。
1.瘋癲也不朽
《尾德蘭箴言》
老彼得·勃魯蓋爾(BruegelPieter)
學霸怎么看?
夏季風: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在一些局外人看來,許多藝術家大約就是“神經質”或者“瘋癲”的代名詞,正如眾所周知的梵高,不僅割下自己的耳朵送人,最后還開槍自殺了。如果說梵高是一個特例的話,那么,歐洲中世紀的畫家,從某種角度來說人人都是“神經病”。法國學者皮耶羅·康波雷西在他的學術著作《夢幻面包:現代歐洲早期的食物與幻想》中,重點談到致幻劑對那個時代的影響,其中人們賴以生存的面包是罪魁禍首。由于食物的貧乏,人們往往吃下腐敗的、帶麥角病的硬面包,從而產生幻覺。在他看來,中世紀歐洲的人們完全活在一個不真實的超越知覺的世界里。作為普羅大眾中的一員,中世紀的畫家們同樣逃脫不了麥角病面包的魔咒。從許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在創作時似乎進入了一個瘋癲的狀態,構建了一個現實中并不存在的奇幻世界。歐洲第一位“農民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就是其中一位。看他的名作《尼德蘭箴言》,第一反應覺得勃魯蓋爾在創作這幅作品時,沒準兒正是在吃了主食面包的午餐之后。作品據說描繪了112個可識別的成語或諺語,其用意不只是歌頌荷蘭諺語文化,還想借此描寫人類的愚蠢。但從畫面中那些神志不清、行為怪異、精神錯亂的人群中覺察到,畫家仿佛也同樣受到有毒面包的折磨,他創作時或許正處于某種恍惚的幻覺狀態。
學渣怎么看?
這幅16世紀的名畫看起來有點兒像一幅當年的眾生群像圖,畫面緊實飽滿、色彩動人、細節豐富。從左邊看起,有的農夫正在和墻壁搏斗,有的正在宰殺羔羊,有的在兩兩閑聊,有的伏在案幾上不知道在做些什么,反正看起來大家都有點兒不那么正常。
2.時代跟不上的大師步伐之馬蒂斯
《舞蹈》亨利·馬蒂斯(HenriMatisse)
學霸怎么看?
張淵上海明當代美術館表演策展人說到20世紀野獸派創始人與領軍人物法國藝術家亨利·馬蒂斯,我們一定會想到他的代表作《舞蹈》,然而這幅完成于畫家技藝成熟時期的作品,首次展出時卻得到藝術界滿滿的差評,人們嘲笑畫家粗俗,作品幼稚、弱智。作品之后何以被翻案?我搜索了歷史,似乎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隨手抓一個簡單粗暴的理由:時代跟不上大師魔鬼的步伐。這是一幅巨作,是俄國收藏家史楚金為裝飾莫斯科的宅邸而向馬蒂斯定制的壁畫,作品尺寸391厘米×260厘米。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原作,我第一次就是十年前在朋友的電腦上看到的,畫作完全不符合我的經驗世界,而我百看不膩。天空的藍色、人體的橙紅與山丘的綠色,畫家用三個顏色就搞定了一幅傳世之作,什么樣的藍色、橙紅色和綠色?我認為已超出文字的職責,三種顏色的組合更是渾然天成。對于色彩大膽而夸張的運用是野獸派區別于之前繪畫的一個重要特點。之后我把它設定為我的電腦桌面,撐滿屏幕,生命的喜悅撲面而來。當時的我熱衷于舞蹈演出,《舞蹈》也讓我反思舞蹈的本質以及人與人彼此溝通的可能。
學渣怎么看?
用一句話來說,這是一幅配色和造型同樣簡單的油畫,看起來好像我也能畫。
3.32件《金寶罐頭湯》
《金寶罐頭湯》
安迪·沃霍爾(AndyWarhol)
學霸怎么看?
周大為ART021創始人&Cc基金會創始人
1962年,安迪·沃霍爾改變了美術史。瑪麗蓮·夢露的突然身亡致使他創作了一系列以這位影視巨星為主題的絲網印刷繪畫,也同時讓沃霍爾自己成為了一顆巨星。在同一年,洛杉磯的Fetus畫廊舉辦沃霍爾的另外一個展覽。一個徹底影響了之后美術史發展的展覽。32件《金寶罐頭湯》并排地掛在了畫廊的墻上,整體感覺就像是這些罐頭湯整齊地放在了該屬于它們的超市貨架。每一件罐頭湯的尺寸是50.8厘米×40.6厘米,每一件都是由沃霍爾親手繪畫。這些作品唯一的區別是每幅罐頭湯的口味都不一樣。很多人認為沃霍爾是波普藝術之父,但是其實1962年之前,沃霍爾只是一個不大成功的商業畫家和廣告人。對于沃霍爾來說,他希望通過他的作品讓藝術普及化,讓更多的人去看藝術、關注藝術,甚至是消費藝術。這種對于商業主義完全崇拜和當時的美國主流推崇的抽象表現主義是完全對立的。可是《金寶罐頭湯》系列徹底地改變了這種局面。不但把波普藝術變成了主流,更直接影響了70年代極簡主義和觀念主義的流行。直到今天,從杰夫·昆斯、達米恩·赫斯特、村上隆到中國的徐震,都能深深地感受到這件作品帶來的影響。對于我個人來說,18歲那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看到這件原作,同時期也讀了一本關于沃霍爾的書,徹底地改變了我對藝術的看法。原來藝術并不是我們小時候那樣只在美術館才能看到的東西。原來它也是一個產業,一個可以賺錢養活自己又可以讓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行業。之后我學習了美術史,并進入了這個行業。
學渣怎么看?
這種國外超市的日常消費品湯罐頭也是藝術品了嗎?看不懂了看不懂了。
4.端莊還是輕佻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喬治·修拉(Georges Seurat)
學霸怎么看?
馬玨昊美術館策展人
這幅歷經2年完成的作品展現了藝術家喬治·修拉嚴格遵循光學和色彩理論首創的“點彩派”畫法。作品描繪的是19世紀晚期塞納河心大碗島的午后瞬間,帶著和諧寧靜的奇妙秩序躍然畫上。如果再細看,在無數的色彩點之間似乎也埋藏著不可抗拒的“別扭”和“不安”感。譬如右前方衣著體面優雅的女士挽著男士,卻牽著躬身伏地的猴(“道德敗壞”的象征),又譬如左側女子身垂釣的場景(一說等待男士上鉤)……看似一派凝固的熱鬧,在莊重安詳的午后陽光下透出輕佻和空洞,畫家直指這是一座充斥著交際花、妓女和嫖客的“愛之島”,亦指涉了巴黎當時的中產風貌。最早聽聞這件作品是在孩提時代的一次寫生,老師說我的筆法有些“點彩派”的感覺。后來才明白是被批落筆機械了。再后來在2012年,我才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第一次見到《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的原作。
學渣怎么看?
畫面中的人物看起來都很悠閑,拿著遮陽傘的那名女子非常搶眼,讓人很難注意到別的東西,她端莊威嚴,大概是去呼吸新鮮空氣的吧,既然她是出去散步,為什么會牽著一只猴子呢?
5.沉睡的安逸
《沉睡的吉普賽人》
亨利·朱利安·費利克斯·盧梭
學霸怎么看?
巢佳幸上海星美術館高級策展人
這是盧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的繪畫缺乏三維透視,習慣展現平面的空間,盧梭也被認為是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經常去博物館的朋友會發現,盧梭的繪畫被置于重要的位置,其實作為稅務員的他從未接受過正式的繪畫教育,而是在盧浮宮中憑借臨摹自學透視等技法而成為藝術家的。我最早是在約翰·拉塞爾的《現代藝術的意義》里看到這幅畫的,也許是錯亂的記憶,這幅作品在書中被譯成《喪失童貞》,卻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的確,一只雄獅嗅著女郎的氣味,本來是一個緊張的畫面,然而整個氛圍被處理得神秘、曖昧而富有浪漫氣息。吉普賽人由印度遷徙到歐洲,以拾荒、舞蹈、算命為生,在20世紀初的歐洲,藝術家對異國情調的表達屢見不鮮。畫中女郎身著的服裝,身邊放置一把六弦琴,水罐、月亮、山巒等元素的處理充滿象征與指涉,仿佛歐洲這座雄獅對東方的陌生、向往與迷戀。
學渣怎么看?
一位皮膚黝黑的女人正在沉睡,身邊整齊地擺放著她的樂器,一頭獅子則走近她身旁,卻嗅不到一絲危險。
6.“雨過天青”的《瑞鶴圖》
《瑞鶴圖》宋徽宗趙佶
學霸怎么看?
Liana杜夢堂畫廊行政經理在一位從事古董收藏的朋友的工作室看到這幅畫,感覺非常美好。宋徽宗趙佶是中國北宋第八位皇帝,喜與文士交游,精通詩書畫印,是位具有濃厚文人氣質的“皇帝”。目前他留存于世的作品僅20余件,十分珍罕。這幅據考就是他親筆完成的“御筆圖”。之前一直覺得古書畫有一種靜謐感,這幅畫反而讓人感受到群鶴拍打翅膀時的風聲和動感,就好像在看動態的照片,天空的青色也不免讓我想到宋瓷獨一無二的“雨過天青”之色,很打動人心。
學渣怎么看?
皇帝還會畫畫,真的好厲害,確定不是宮里的畫師代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