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摘 要:本文介紹了凱文·林奇的著作《城市意象》的背景和概要,對書中提及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做了簡單的回顧,并指出了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
關鍵詞: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城市設計
1 概要
“至少在過去20多年中,林奇關于城市設計思想的影響力一如柯布西耶對現代建筑的影響。”著名學者夏鑄九如是評價凱文·林奇,由此林奇對城市設計理論的貢獻可窺見一斑。凱文·林奇——當代著名城市設計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一生致力于城市設計理論的研究,他還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譽為一位杰出的城市設計教育家。凱文·林奇的理論對世界各國的城市設計產生很大影響,他的著作被譯成各種文字。其中《城市意象》是林奇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該書也是后現代時期一部的傳世名作。凱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為研究的方法之上 ,強調對個體以及對該行為產生影響的個體知覺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個體和集體的心智圖研究,借鑒了各項實驗研究方法,如訪談、畫圖、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復再現、系列再現等對個體獲取的信息進行數據分析,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把環境心理學引進城市設計。林奇通過多年細心觀察和群眾調查,對美國波士頓、洛杉磯和澤西城3座城市作了分析,將城市景觀歸納為道路(path)、邊緣(edge)、地域(district)、節點( node)和標志(landmark)五大組成因素。他認為市民就是通過這五大景觀因素去辨認城市的風貌特征,因此,城市設計不應再是建筑師或城市規劃設計師的主觀創作,而應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歷史條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組織發揮,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identity)。在分析這五大因素時,他又引入空間(space)、結構(structure )、連續性(continuity)、可見性(visibility)、滲透性(penetration)、主導性(dominance)等設計特性與之相結合,從而創造出一套嶄新的設計理論和方法。
2 城市意向及其元素
在城市意象中,林奇關注的是城市的視覺品質。在對波士頓、洛杉磯、澤西城三個城市進行了多年的心智圖研究后,他由此得出城市形象中與外形有關的五個要素。
2.1 道路
道路是觀察者移動的路線(街道、運輸線、運河)等。對許多人而言, 道路是他們想象圖象中的主要元素。人們游走在這些路網中,游覽這座城市,同時將其它的環境元素加以整理,建立起相互的關系,形成人們心中的城市意向。當其它要素環繞周圍時,道路通常在人們意向當中處于支配地位。哪里的主要道路缺乏定義或者容易和其它的混淆時, 那里的整體意向就會不那么清晰。道路能成為城市意向中重要的特征是有某些原因的, 包括經常使用、專門使用的集中、特有的空間特性、正面的特征、接近城市中專門的特征、視覺上顯著,或者在全部道路結構或地形學中它們位置的優越性。
2.2 邊界
邊界是不同于道路的線性要素, 它既不用來使用, 也不被看做道路, 它通常用來形成區域中的邊界或者連續中的線性隔斷(比如:岸、鐵路隔斷、開發區的邊緣、墻等)。它們是橫向的參考,而非坐標軸。最強烈的邊界是視覺上顯著的, 外表上連續的并通常難以逾越的。邊界是重要的組織特征,特別當它連接毫無特征的區域時,就像水域城墻勾勒出了城市的輪廓一樣。大多數城市擁有定義非常清晰的邊界。伊斯坦布爾的意向,舉個例子來說,是被博斯普魯斯海峽構成,它同時為歐洲和亞洲交界城市形成邊界。水構成了沿海城市(比如芝加哥、香港、斯德哥爾摩)或濱河城市(比如巴黎、倫敦、布達佩斯)的一個很重要的邊界。
2.3 區域
區域是城市中的觀察者“精神進入”的一個中型到大型的區域,或者它有可識別的“連續性主題”自然特征,這是根據肌理、空間、結構、細節、象征、用途、居民、維持費用、地形等得出的。擁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因素,但并不足夠創造一個“完整的主題單元”,一個區域僅僅被熟悉城市的人這么認為。創造一個更深刻的意向可能需要更多的線索。區域可能擁有生硬的、精確的分界線,或者也可能是漸漸消失在周圍地域的柔和的不確定的分界線。
2.4 節點
節點是點性參考,觀察者可以進入的城市中戰略性場所,它是人們行進中來去的強烈的焦距。節點可能是第一個交叉點,或者僅僅是作為一個專有用途或自然特征的“主題性的集合”。當做出決定和提高注意力時,交叉點和行進模式的變化是的節點意義功能更加重大。然而當主導性的節點趨向于同時具有“集合”和“交叉”,就具有雙重的功能和自然意義,譬如公共廣場。然而非本質的、有特色的自然形態更能夠使得節點記憶深刻。
2.5 標識物
對于觀察者來說,標識物是作為外部的點參照。一些諸如塔、尖頂、小山—是遠方的,作為一個特色可以在遠方的各個角度的小一點的環境中的頂部被看見。其它的—像雕塑、符號、樹木—是局部的,在特定的地點并從某些特定的渠道可以看見。相對于它的背景來說,有明顯的外形和顯著的空間位置的標識物, 能更容易的被識別, 對觀察者來說有更重要的意義。凱文·林奇認為標志物的一個關鍵的自然特征是“單一性”。“環境中的一些唯一的難忘的外表”,通過使它們能從很多地點可視或者與它們附近的要素創造對比度,那些“顯著性空間”能建立標識物元素。一個環境是怎么用的也可能加深一個標識物的重要性,譬如它的位置在于包括道路節點的交叉處。
這一系列要素沒有一個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的聯合起來提供出整體的意向。區域由節點構成,由邊界定義,被道路穿透以及布滿了標識物……元素有規律的交迭并互相滲透。一批批的意向通常相互交迭并在一系列的層面上互相關聯, 來反應地域的尺度。這樣, 觀察者可以通過意向從街道層面到那些臨近地段, 到城市以及更遠, 就如身臨現場一樣。文中通過對意向特性的分析和總結,得出“隨著聯系的不斷增加,結構也就變得有了剛性,各個部分在各個方向上都有緊密的聯系,所有的變化都發生在內部”的觀點。這指出了城市發展的過程與幾種發展形式。
3 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將人對城市環境的理解僅僅看作是對物質形態的知覺認識,這與分析動物在迷津中的行為極為相似,即覓路和適應環境。但是城市居民在環境中扮演的角色顯然比動物更具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有研究表示,人們對日常物質環境的記憶是從整體上進行的,而不會局限于一些細小的設計因素。對一環境的回憶首先是在這個環境中做過的事情,然后才是它的地址,最后才是環境的外觀和細部。其實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也就是心智圖在研究范圍的缺陷。它是一種在特定環境中的個體感知再現,這便脫離了人是一種真實的社會存在,忽視了形成這種真實存在的環境約束和社會約束,而林奇本人也承認自己在60年代關于居民的理解過于靜態化、簡單化,忽略了對城市意義的關注。而且,書中對于秩序過分的強調,因為對大多數居民來說,覓路實際上是次要的問題,忽略了城市形態的模糊性、神秘性、多樣性。
因此后人在此基礎上對其研究方法作出了調試,更為側重社會和文化差異對環境認知的影響。但是《城市意象》在那樣的環境中做出的貢獻仍不容小覷,不失為一本傳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