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上市10年來被視為“萬年熊股”的中國石油是許多高位套牢者心中永遠的痛,也被多數股民視為深不見底的資金黑洞,長期被市場冷落,難有持續性走強的行情出現,有的話也往往會引發市場“中石油魔咒”的聯想,對小票形成極大沖擊。2017年,在大盤指標股普遍走強的背景下,中石油A股全年僅上漲3.19%(前復權),只有上證指數漲幅的一半左右,和滬深300、上證50等大指數更是相去甚遠;但進入2018年,中石油卻在一夕之間“鐵樹開花”,出現罕見的領漲大盤的走勢。截至1月31日,中石油A股年內上漲11.37%,而同期上證指數僅上漲5.25%、滬深300指數上漲6.08%、上證50指數上漲8.96%、中證100指數上漲8.83%,中石油的漲幅超越主要指數,這在歷史上可謂十分罕見。
在中石油A股領漲的同時,在港上市的H股也同期大漲13.2%,說明不僅境內資金看好,境外資金也在積極買入。為何中石油能在沉寂多年之后獲得境內外資金的青睞?一則是國際油價見底回升,對其股價產生明顯的“托底”效應;二則因為國企改革預期的存在。近兩年,中石油集團旗下的“石油濟柴”、“天利高新”分別變身中油資本和中油工程,實現集團內部的金融板塊和石油工程建設板塊重組上市,未來中石油“分板塊、專業化”的重組勢必還會進一步展開。正是基本面和改革層面的雙重利好預期,導致了年初中石油股價出現喜人的“開門紅”。
事實上,中石油僅僅是周期股的一個縮影,其“開門紅”預示著周期股有望在2018年上半年出現較好的攻勢。以基本面而言,大部分周期性行業在2017年盈利狀況明顯改觀,產品價格堅挺。這其中有2016年以來供給側改革見效的因素,包括環保力度的加強導致落后產能退出,利好大企業較多的上市公司,也有國際上美元指數走弱導致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堅挺的利好。在2018年上半年,這兩大利好因素一時還不會消失,環保措施的初衷在于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在客觀上也會產生減少供給的效果,目前仍處于“攻堅”的階段;而供給側改革不僅有環保方面的需求,還通過大量垃圾僵尸企業的出清,改善上市公司為代表的行業龍頭企業的盈利能力,起到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作用。因此,供給側改革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輕言停止,對周期行業中的大型企業將產生長期的支撐。
從外因來看,美元指數一向和大宗商品是蹺蹺板,近期美元指數周線圖向下破位構筑明顯的三重頂(見圖1),中短期還有向下尋底探明支撐的需要,最樂觀的結果也需要時間來反復震蕩,對應的大宗商品走勢最差也就是在高位震蕩。只要產品價格在相對高位震蕩的時間夠長,就能夠給周期股提供較長時間的盈利表現,對股價也會形成相應的估值支持。
而國企改革對股價的提振作用也是相當明顯的。以鋼鐵行業的寶鋼股份為例,2017年在吸收合并武鋼股份之后股價持續穩步上行,上周股價已經突破2015年的高點(見圖2)。2018年國企改革勢必在過去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某種意義上也是供給側改革的一環,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給、優質供給,減少行業的無序競爭,客觀上都有利于周期股的表現。
因此,2018年上半年,隨著靚麗業績的發布,周期股的投資價值有望逐漸被市場資金所挖掘,由此產生的投資機會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除了緊盯行業龍頭之外,投資者不妨多觀察行業中一些業績較好、估值偏低,同時又具備國企改革可能的周期股,來做分散布局。筆者重點觀察的周期股有:寧夏建材(中材集團3家上市公司存在整合需求)、尖峰集團(水泥醫藥雙主業,國資委持股比例較低)、中遠海控(要約收購東方海外國際,行業復蘇明顯)、上海能源(股價略超凈資產,中煤能源旗下小公司)、中聯重科(股價破凈,百億出售資產現金充沛)、杭鋼股份(業績暴增,市凈率低,調整充分)、錫業股份(錫錠庫存回落,有利錫價維持堅挺)、四川美豐(中石化大股東背景,清潔能源LNG業務穩步推進)等。
(文中涉及股票,只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且作者承諾未持有文中提及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