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美國當地時間12月7日,SEC(美國證監會)和PCAOB(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聯合發布了一份《關于審計質量和監管獲取審計和其他國際信息的重要作用聲明》,對中概股的信披、再融資等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將對中概股構成新的挑戰。
不過,從中國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的角度來看,中國資本市場的頂層設計的操盤者們,卻可以此為契機,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在未來的上海證交所科創板上市,這將有助于推動創新驅動型經濟的發展。
SEC和PCAOB的這份聲明,在公布的時間上給人以很多聯想,其中最自然的便是在中美貿易摩擦難以平息的背景下,這一行動被理解為美國方面對中概股公司的打壓在升級。一家證券媒體在報道此事時,標題上就聲稱這是在“找碴”。
目前,中美貿易摩擦并沒有平息的跡象,雖然在G20峰會上達成了相關協議,但是華為CFO孟晚舟事件的發生,又給貿易摩擦增加了新的不確定因素。在此情況下,美國加強對中概股公司的監管要求,一個看得見的結果便是,部分中概股公司可能因為難以達到要求而不得不從華爾街退出,從而造成公司的損失。
其實,中國公司從其到美國上市的第一天起,就一直面臨著與美國市場的沖突,這種沖突既有來看監管層的要求,也有與市場不協調的問題。
初始階段,由于這些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是中國的會計制度,在很多方面留下了缺陷。后來,在中國證監會的幫助下,中概股公司逐漸按國際會計制度調整了公司的會計處理,這種矛盾才漸漸減緩了。
其實,要求中概股公司遵照國際會計準則,并不是對中國公司的特殊要求,而是有利于這些公司的國際化,這也是這些公司進入華爾街的意義所在。以此次SEC和PCAOB聯合發布的聲明,針對的也是中概股公司運營和上市地的分處所產生的在審計和監管上的漏洞。中概股公司在美上市和融資,但公司的實際運營主要是在中國,審計也都在中國進行,SEC覺得美國市場在信息獲取上存在的這種障礙會造成市場的不公平,所以要對中概股的信披、再融資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這不是對中概股的“找碴”,而是對市場和投資者負責的表現,我們大可不必對此產生“陰謀論”的想法。
在中國,大量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企業,由于其股權結構不符合“同股同權”的規定,無法進入A股市場,而高度開放的華爾街市場則容納了這些公司,市場通常稱之為“中國概念股”。目前,中國的互聯網領軍企業如阿里、百度、京東、攜程等都在華爾街上市,是中國概念股的代表。
由于風險較大,在創業時期,這些互聯網企業的發起人為了保證企業創業成功,大多按國際慣例設置了同股不同權的結構,發起人以較小的股權掌握了控股權。這與我國《公司法》對上市公司的要求產生了沖突,而美國市場在這方面的靈活機制則給這些企業打開了方便之門。
美國之所以能夠在近20年時間里在新經濟方面取得快速發展,與其資本市場在這方面的靈活機制有很大關系,這推動了美國的互聯網企業迅速崛起。同樣,中國現在的網絡經濟蔚為壯觀,與大量網絡企業借助美國資本市場成功上市也有很大關系。
在中國資本市場的初創時期,A股市場要求上市公司同股同權,當時這個規定是合理的,可以切實保障中小股東的利益。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這種機制對于創業公司的上市和發展的阻礙也越來越明顯。原來同樣是要求同股同權的香港資本市場,就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對此進行了改革,打開了創業企業上市的通道,A股市場則希望用推出存托憑證的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后來由于市場過于低迷,并沒有成功。
現在,中央已經決定在上海證交所建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有關科創板的籌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
而建立科創板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考慮到創業公司大多采取同股不同權的股權結構,因此,在籌備科創板時,應積極探討建立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的制度。這對中國發展創新驅動型經濟將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助于未來中概股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