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明
摘要:雞傳染性貧血病是由于感染雞貧血病毒而導致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是淋巴組織和造血器官感染病毒,造成雛雞出血、貧血或者成雞發生免疫抑制,且容易混合感染其他疾病,如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病、馬立克氏病、葡萄球菌病以及隱孢子蟲病,嚴重損害養雞業的經濟效益,應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雞;傳染性貧血;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檢查;類癥鑒別;免疫接種;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 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5-0122-01
1 臨床癥狀
大部分雞患病后只會表現出貧血,發病14~16天會達到病情高峰。雛雞往往在2周齡出現發病,呈急性經過,經過5~6天就會大批量死亡,且使用多種方案治療沒有明顯治療效果,病死率一般達到10%~20%。發病初期,病雞表現出精神萎靡,增重緩慢,冠髯蒼白;部分周身皮膚變成藍紫色;大約有30%—60%的頭頸部、腿部以及胸部皮膚上發生出血,胸部和翅膀出現大面積滲出性出血,且翅尖部毛囊也會發生出血,這對早期診斷該病具有意義。隨著病程的進展,部分病雞出現共濟失調,驅趕時會以翅膀著地,后期發生麻痹,頭頸震顫,只能夠臥地不起,部分甚至出現失明。
2 病理變化
對于只感染雞傳染性貧血并且死亡的病雞,骨髓萎縮是其最典型的病變,特別是股骨腔中的骨髓更加明顯,骨髓感染病毒后會呈現脂肪化,呈粉紅色或者淡黃色;胸腺發生充血、萎縮,嚴重時甚至造成胸腺小葉徹底消失;法氏囊也發生萎縮,法氏囊的外壁局部會變成半透明狀;肝臟、脾臟、腎臟顏色變淡,發生腫大,有時肝臟會發生黃染,且存在壞死灶;十二指腸和腺胃黏膜發生出血,嚴重時肌胃黏膜出現糜爛或者形成潰瘍;有些病死雞的頭、頸部皮下會發生水腫、出血,且腿肌和胸肌也發生出血。
該病典型的病理組織學變化是全身淋巴組織萎縮和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不能正常發育或者發生萎縮,粒細胞、血小板、紅細胞以及其前體細胞明顯減少,殘存的細胞出現水腫性變性,有時會出現壞死灶。法氏囊、扁桃體、胸腺、脾臟、盲腸以及其他組織內的淋巴樣細胞大量發生壞死、消失,且增生的纖維細胞和網狀細胞會將其取代。肝竇內皮細胞和肝細胞發生變性、腫大,且間質出現水腫。
3 實驗室檢查
病毒分離鑒定。一般取疑似病雞的肝臟作為分離材料,添加pH值為2.4的PBS制成20%的勻漿液,經過3次凍融,以低速進行離心,接著取上清液置于-70℃低溫下,經過5 min處理,再在室溫用10%氯仿進行30 min處理,然后使用450 nm膜進行過濾,最后在MDCC- MSB1細胞培養物中接種,觀察細胞的病變情況,并以熒光抗體法來檢查病毒抗原或者直接進行電鏡檢查。
血清學試驗。多種血清學方法可用于診斷該病,主要包括直接或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病毒中和試驗、生物素 親和素過氧化物酶試驗以及間接ELISA試驗等,其中前兩者為目前常用的方法。
4 類癥鑒別
雞感染禽腺病毒I型。二者相似之處是都能夠傳染性,病雞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雜亂,生長緩慢,頭部、冠髯皮膚蒼白。區別是病原為禽腺病毒I型,且存在其他致病因子是比較容易導致包涵體肝炎,經過3~5天就會成批死亡,但持續3~5天后就會日漸恢復正常,部分沒有表現出任何癥狀,只需要幾小時就發生死亡;剖檢發現肝臟色淺、腫大,質地變脆,肝臟和肌肉存在出血斑,肝細胞內存在圓且大或者形狀不規則的嗜堿性或者嗜酸性核內包涵體,氣管發生卡他性炎,并存在大量的黏性分泌物,氣囊混濁,呈云霧狀;通過熒光抗體試驗就能夠確診。
葉酸缺乏癥。二者相似之處是病雞貧血、生長發育不良;剖檢發現肝臟、腎臟褪色或者呈淡黃色。區別是病因為缺乏葉酸,病雞骨粗且變軟;剖檢發現胃存在出血小點,腸黏膜發生出血性炎癥。
棉籽餅中毒。二者相似之處是病雞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行動緩慢,貧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少。區別是長期采食棉籽餅而引起發病,病雞產蛋量降低,蛋清發紅,蛋黃呈茶青色;剖檢發現輸卵管和卵巢明顯萎縮。
5 防控措施
免疫接種。該病當前可選用兩種疫苗進行預防,一種為雞胚產生的有毒力的活疫苗,雞群有母源抗體保護時適宜在2周齡后進行飲水免疫,種雞適宜在13~15周齡進行免疫,從而有效預防后代雛雞出現發病,但注意禁止在產蛋前3~4周接種疫苗,否則可能經由種蛋垂直感染該病;另一種為減毒活疫苗,可采取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或翅膀刺種進行免疫。
加強飼養管理。雞群要隨時進行抗體監測,只要發現疑似病例,必須立即進行淘汰,還要采取無害化處理,使雞群逐步被凈化,防止通過種蛋垂直傳播。雞舍內外的羽毛、糞便以及其他異物要及時清掃,且要求堆放在指定地方進行消毒以及發酵處理。雞舍內外以及飼養設備可選用3%的氫氧化鈉進行消毒,料槽和飲水器可選用百毒殺或者0. 2%過氧乙酸進行清洗、消毒,堅持每天使用0.2%過氧乙酸、5%雙鏈季胺鹽絡合碘消毒液等進行帶雞噴霧消毒,注意交替使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