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市的瑞康醫藥是一家從煙臺做起的藥品配送公司,公司成立幾年間就迅速成為山東流通領域龍頭,后又將業務拓展至全國,2014年省外收入已占到公司總體收入的1/3,上市后的幾年都實現了30%左右的高速成長。此外,在藥品增速剛出現放緩之勢時,公司就開始進軍醫療器械流通領域,2年間營收占比就達到7%,2015年5月份股價突破100元,市值突破300億元。然而當年10月份復牌之后迎來的卻是連續4個跌停,以及此后三年多的漫漫熊途。在增發又募集了30億元后,當前瑞康醫藥的市值仍不足140億元,三年多的時間,公司股價相對高點仍打了4折。
然而,與公司股價表現并不一致的是,公司的發展卻是一路向上,2015年公司營收97.5億元,歸母凈利潤2.36億元;2018年第三季度單季度營收90.5億元,歸母凈利潤2.53億元,預計全年營收超過300億元,歸母凈利潤11億元至12.7億元,扣除2017年上半年調整應收款項賬齡分析法帶來的一次性影響因素,2018年歸母凈利潤增長23.6%-42.7%。由于估值不斷下移,公司近兩年全部是債務融資,2018年三季度光利息支出就高達2.9億元,超過2015年全年的凈利潤,由此也可看出公司今年的這個業績來之不易。 牛市的時候醫藥流通也能炒到當年130倍的PE,而今按照業績指引中位數計算,2018年PE僅約11.6倍,除了股價跌了60%,公司利潤增長400%應是主要貢獻。市場的估值下跌到如此之低,主要是由于經濟去杠桿,對于大額應收賬款、現金流不好的公司,市場往往擔心其風險承受能力較弱,而事實上也是如此,隨著股價下跌,很多類似的公司都陸續出現了業績不及預期的現象。而瑞康醫藥算是個例。首先,公司的應收賬款主要來自醫院,而醫院作為產業鏈中強勢一方,對每家流通商都有著相同的賬期政策,同行的九州通、國藥等也不例外,所以瑞康的壞賬風險并沒有更大。應收賬款這幾年的快速增長也是匹配公司業務的成倍擴張,以及醫療器械行業較以往藥品行業本身標準化較低、毛利較高、賬期較長的特點。其次,醫藥行業增長更穩定,受政府去杠桿的影響遠小于園林、安防、環保、景觀照明等行業,加上兩票制的行業利好,醫療器械的流通整合仍處于早期,公司2016年一季度以來的11個季度單季度營收增長均在40%以上。2014年一季度以來的19個季度營收逐季走高,環比全部正增長。第三,公司也確實受到可觀因素的間接影響,比如二級市場股價低迷沒法股權融資,民營企業的融資利率持續上升對財務費用的顯著影響,不過公司通過引入戰投、大股東擔保借款、應收賬款資產支持證券等方式保障了公司快速擴張所需資金,并且在2018年三季度實現單季度近15億元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驗證了公司業務模式的可行性,也標志著公司全國布局的成果。
隨著去杠桿的基本完成,優秀民企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公司6名高管8月份以來累計增持近3500萬元,員工持股計劃也在籌劃中。相信市場會給優秀的公司以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