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一度被視為“黑五類”的垃圾股炒作,近來又有卷土重來之勢,其中的代表作恒立實業一度出現連續11個漲停板,并帶動大量低價、超跌的績差股輪番上攻。績差股無厘頭的炒作,雖然可以一時活躍市場氣氛,營造短期賺錢效應的虛火,但卻難以形成市場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無法成為A股走出泥潭的靈丹妙藥。
作為此次績差股炒作的龍頭,恒立實業的十一連板不僅在2018年弱市氛圍中絕無僅有,放在以往的大牛市中也是罕見的極品;更令人稱奇的是,這波炒作不僅沒有基本面的支持,更沒提振公司價值的題材或者重組消息等,完全是用資金一路堆棧上去,堪稱“有錢任性”。也正是恒立實業的“標桿性”作用,一眾超跌績差股才紛紛跟風崛起,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讓這些績差股出現無厘頭炒作,自然不是一盤散沙的散戶所能做到,以價值投資為主的中外機構投資者也不是主流,星火燎原的點火者是傳統意義上的“游資”。游資之“游”,在于其進出速度快;游資之“資”,則顯示資金雄厚不差錢。游資雖然不見得會在市場掀起驚濤駭浪,但在局部泛起漣漪則是綽綽有余。
游資有錢,但要達到星火燎原之勢,還需要其他條件配合。股價超跌、套牢盤遠在天邊是炒作的“地利”,回購、增持、增加對民企貸款比例等消息面是“人和”,但要實現由點及面的擴散,則需要有“天時”。就在10月30日,證監會盤中發出聲明,提及“優化交易監管”、“減少交易阻力”等,被游資視為炒作績差股的“天時”已經來臨。恒立實業連續漲停之后未被特停,各路游資的情緒終于被點燃,尾隨在恒立實業背后的三連板、四連板一個個冒了出來。
2017年以來,游資的無厘頭炒作遭遇監管高壓,多位涉嫌操縱市場的“牛散”被證監會處以沒收違法所得并罰款,其中甚至連炒作失利產生虧損的也被罰款,對游資的炒作產生強大的威懾力。除此之外,“窗口指導”、暫停賬戶交易、對股票特別停牌等措施,也對游資炒作形成了阻力。這些舉措,在促進資金往藍籌股、白馬股移轉的同時,也在客觀上造成市場交易活躍度下降,在前期市場相對低迷的情況下,適度微調的動態監管機制也是可預期的。
從交易所發布的信息和實際監管的作為來看,“減少交易阻力”并非一紙空文,從恒立實業等績差股連續大漲而鮮有停牌可見端倪,配套的組合拳則是讓上市公司及時發布公告,提醒投資者股價大漲和基本面背離的風險。新的監管措施市場化程度更高,信息的及時披露更體現了“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原則,同時保障投資者的知情權和交易權。
但需要注意的是,優化監管不等于不監管。在上交所11月2日回答媒體提問時提到,“對明顯涉嫌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事中及時采取自律監管措施,并及時向證監會上報案件線索。”這一表態很清楚地說明,“減少交易阻力”不等于放任炒作,對違法違規行為依然會在掌握充分證據之后采取必要的措施,將“事中監管”轉為“事后處理”。事實上,在目前大數據手段發達的情況下,明顯的操縱股價行為不可能逍遙法外。
從短期來看,恒立實業等績差股在弱勢中異軍突起,確實起到了活躍市場氣氛的效果,兩市成交金額也明顯放大。但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優質資產的注入,這些脫離基本面的炒作也將和歷史上所有無厘頭的炒作一樣,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以往績差股還有強烈的借殼預期,但目前市場比殼資源更稀缺的是還沒上市的優質資產。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未來有望全方位滿足優質資產直接融資的需求。尤其是即將啟動的科創板,其注冊制試點更讓人耳目一新。無厘頭的炒作雖然能一時活躍市場,但絕非振興A股的靈丹妙藥,甚至這把“虛火”還會對績優股、白馬股形成擠占,不利于資本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
即使是從績差股本身重組來說,炒高之后市值過大,也不利于借殼的實現,這也注定了類似的炒作必然會面臨市值天花板的制約。對普通投資者來說,雖然有船小好調頭的靈活性,但在題材敏感度、盤面反應等方面相比游資都處于弱勢。在發現績差股大面積炒作之后,往往已經是累積了較大漲幅,再追高買入很容易成為“接盤俠”。面對暴漲的誘惑,投資者保持定力尤其重要,堅定價值投資理念正是全球大部分“長壽投資者”的生存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