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萍
作為資本市場上的“網紅”, AI(人工智能)吸引無數資本蜂擁而至;但在魚龍混雜的AI項目背后,如何挑選出優質且有前景的項目考驗著每位投資者的能力。
本周《紅周刊》記者專訪了星瀚資本創始人楊歌。在他看來,目前AI技術還沒有找到足夠多且合適的應用場景,未來5~10年隨著AI技術進一步成熟,其有望率先在量化金融、物流倉儲大數據等to B領域爆發。他表示,在挑選AI投資項目時,公司數據量是否足夠豐富與結構化;算法工程師對AI算法的理解是否到位;公司團隊領導人在AI領域是否擁有話語權等,都是評判AI公司實力強弱的重要因素。
而二級市場上,在AI應用上先人一步的智能音箱板塊本周逆勢上揚,其中表現最出色的信維通信周漲幅達11.95%。
《紅周刊》:AI被認為是互聯網之后的下一個風口,近兩年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點。您怎么看AI這個新風口?
楊歌:AI其實并非新事物,在最近半個世紀已經“火”過3次了,但此次AI再次爆發的背景與以往不同,AI的Gartner曲線是基于互聯網、電子商務、電子支付快速發展沉淀的大量垂直類數據、標準模塊數據和結構化數據,比以往AI發展條件更為充分。
不過當前就技術而言,人工智能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發展還不夠成熟。業內將AI模塊層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語義識別和運動機能識別四大領域戲稱為“四大名著”,因為四大領域都還沒有大規模落地,更多還是理論和嘗試階段。
以圖像識別為例,作為AI模塊層技術應用最多的技術,圖像識別的適用性場景和魯棒性(Robust,也稱容錯性或穩定性)仍比較差。例如,智能駕駛就是通過對透過擋風玻璃看到的場景,進行圖像分析,然后做出汽車接下來該如何進行駕駛,如何避開其他車輛以及行人等判斷。但這個過程中魯棒性不夠高的原因在于,即使智能駕駛能夠達到97%的避開行人的準確率,但仍存在3%將發生沖撞行人的概率,那顯然當前這種技術并不適合大規模推廣應用,只能是輔助系統。
《紅周刊》:但按照您提出的“產業時鐘分析圖”,現在處于“產品為王”層面的AI,目前離大規模應用爆發也似乎僅有“一步之遙”?
楊歌:可以這么理解,我把技術在推動產業的過程中分為六個階段,即政策為王、技術為王、產品為王、模式為王、運營為王和資本為王。個人認為,目前AI正處于技術研發期轉向產品探索期階段。
所謂的“產品為王”就是目前AI處于有技術,但是技術模型該如何構建,技術該應用在什么樣的產品上還不是很清晰。打個比喻,AI就好比一把萬能扳手,但面對不同的螺絲釘,我們能否用這同一把扳手把它們全擰開呢?不少人擰了半天,發現還是用手擰很多螺絲釘更省力,這就是目前行業內AI的發展現狀。
“模式為王”指的是,當產品形態固定之后,產品模式是否足夠好。以互聯網為例,互聯網“產品為王”的階段在2000年~2005年,此時大家知道了互聯網,上網沖浪感覺也不錯,但是互聯網怎么用才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人們還處于摸索階段。2005年~2010年,互聯網開始進入“模式為王”階段,人們已經開始用互聯網搭建網站、平臺和產品,大量互聯網企業誕生并崛起。而隨著流量的進入,人們慢慢摸索出互聯網數字迭代的方向,即用戶喜歡什么形式的消費形態,互聯網在此時基本就成型了。AI目前還沒有到“互聯網2005年”的成型階段。不過,隨著NLP的成熟,AI將會在未來5~10年呈現出產品爆發的狀態。
《紅周刊》:就A股市場而言,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科大訊飛等都是AI領域的龍頭企業,目前它們的AI技術發展和場景落地情況如何?
楊歌:從構架來看,AI分為底層的基礎數學物理層(包括芯片、算法模型、數據存儲、結構數據傳輸、算法框架等內容),中間模塊層(包括上面提到的“四大名著”)和上層應用層(智能駕駛、機器人等)。
科大訊飛和海康威視等企業都屬于AI中層模塊層技術應用企業,如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技術、海康威視的視頻分析技術等,都屬于AI中層模塊層技術的應用。在當前AI技術從程序化走向應用場景化的過渡時期,科大訊飛、海康衛視等所占據的都屬于應用AI單模塊可以立竿見影的行業,市場前景相對比較好。相關企業通過在這些應用場景里不斷試錯,教育市場。比如海康威視通過圖形分析、視頻捕捉和視頻分析來切入AI應用市場,在道路交通、安防、視頻分析等領域應用,并不斷在這些場景里面進行試驗。
不過,技術發展期的模塊層技術的應用場景,相較于成熟后的技術應用場景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為當前模塊層技術應用并不很“智能”和“靈活”,對于使用用戶來說仍需花費很長時間去學習相關技術,同時容錯能力也不是很強。另外,應用場景也多集中在單一的to B場景中應用,在to C端應用較少。
《紅周刊》:BAT作為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在AI方面也正在積極布局。您如何看BAT在AI領域的投資和角力?
楊歌:BAT在AI領域大力布局都表現出了前瞻性。但目前還很難斷言三家在AI布局方面孰優孰劣,三家的競爭更多的仍聚焦在商業實力的對抗。如果從長遠角度來看,三家所擁有的數據類型,可能成為未來在AI發展方面拉開差距的重要影響因素。
大數據有三大類型:一是我們在微博、抖音等上傳的圖片、視頻等內容,這部分數據在大數據中占比最多,同時也是噪音最大的數據,需要經過大量的語義分析才能轉化成供AI分析使用的標準化數據。在這方面數據中,騰訊和百度是占據優勢的。
第二類數據是交易類型的結構化數據,這部分的積累開始于2005年電子商務的爆發,而隨著2015年滴滴和快的的合并,基本完成渠道數據累積。這部分數據可以為各平臺提供更真實的用戶畫像,也是整個大數據優勢的反轉點。在這一階段,隨著2010年阿里和京東的交易量不斷變大,在衣食住行方面產生大量的結構性交易數據。第三類數據則是隨著智能硬件的崛起出現的各類數據。
投資者要去評判企業數據儲備情況,三類數據要綜合分析。其中是否擁有足夠豐富的結構化數據,是否能夠刻畫出C端用戶畫像是評判企業大數據強弱的一個重要指標。
《紅周刊》:目前市場AI項目魚龍混雜,您在投資AI項目過程中最看重哪些因素?
楊歌:首先從大方向看,目前AI應用層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要想將AI應用到to C的消費場景里面去,難度是極大的,因此更有望在To B領域最先爆發。
而在挑選AI項目時,判斷一家公司AI實力強弱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看公司的數據量是否足夠豐富與結構化;二是公司AI設計的工程師、架構師對于算法的理解是否深刻,算法是否非常匹配所應用的物理對象;三是公司團隊領導人在AI領域是否擁有話語權。只有三個要素同時具備,才會納入我們投資備選對象。在具體投資上,我們更喜歡投資那些AI應用后能產生立竿見影效果、有商業價值場景的項目。
《紅周刊》:您剛提到AI應用有望在to B領域最先爆發,具體是哪些領域,又存在哪些投資機會?
楊歌:AI能否應用有兩個判斷標準,一是有大量的結構化數據;二是在通過算法和人工智能模型處理過之后,能夠立竿見影形成商業價值、實現增值。比較典型的是量化金融和物流倉儲,分別對應資金鏈和供應鏈。
金融行業的數據非常多,并且是呈現結構體系化的,通過AI訓練,能夠提煉出有效價值。例如,某客戶喜歡開多個信用卡,但因為微操非常好,一直沒有違約出現,從邏輯上看,這個客戶信用非常好。但是通過AI分析,可以發現這位客戶現金流動性比較高,且平均負債比較高,這意味著該客戶潛在長期違約風險是比較大的,金融機構對該客戶的貸款就需更慎重。
物流倉儲領域,在收集了生產加工源頭、物流車輛流向過程、倉儲空間流轉率、流轉速度輸出和終端消費等物流過程數據后,通過簡單的AI模型,就可以實現物流的優化,如分析出復雜物流環境中,物品輸出的最佳位置、存貨流轉周期、流轉過程的成本單位、消費的位置、采購的位置等。從投資角度而言,比較看好AI在物流產業鏈中段的應用,如物流供應流轉、分銷配送、批發等環節。
《紅周刊》:國外的谷歌、亞馬遜、蘋果,國內的阿里、小米等都紛紛推出智能音箱,您如何看智能音箱等AI應用所帶來的投資機會?
楊歌:最近市場熱度很高的智能音箱,用的就是語音控制模塊。在這其中最大的技術挑戰是語義識別,例如,你說“曬太陽”,計算機要弄明白理解語言背后的意義,是“你”曬太陽,還是太陽“曬”你,需要經過大量的訓練,這也導致很多語義識別應用在準確率方面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對于AI模塊層的投資,個人認為目前不是技術投資窗口期。我會更關注將模塊層技術推廣到應用層面的公司所帶來的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