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鐵
滬綜指2638點“熔斷底”失守之后,虧損效應如滾雪球般自我強化,終于導致A股雪崩式下跌——不僅績差股中跌勢如潮,“漂亮50”概念股也摁不住拋壓,逐個成為空頭新勢能。在滬綜指跌破2500點大關之后,重要阻力位已下降至2001年6月的2245點以及2000點整數關口。本輪熊市沖擊波核心動能是全流通負利+嚴監管引發的估值體系重構,用常規手段救市難以奏效,散戶搶反彈時一定要謹慎。
從2007年以來,深滬股市告別全面牛市,以結構性泡沫的方式造富。現在看來,無論是2014至2015年年中的以新興產業為龍頭的國家牛市,還是2016年2月至今年1月的“漂亮50”牛市,都不過是在冰川雪原上建塔,禁不起日曬。
截至10月18日,在主流指數中,上證50指數年內最強,跌幅僅為17%。相比之下,創業板指年內跌幅31.25%,較2015年6月峰值已跌去七成,1205點的收盤點位較2010年6月掛牌開盤點位僅上漲22%,這意味著創業板泡沫破滅。
創業板雪崩是如何發生的?答案是:一、積雪太厚(2015年6月3日平均市盈率是146.57倍)。二、陽光出現(本屆證監會監管主基調是全面依法從嚴)。三、第一道裂縫(曾是千億市值的龍頭股樂視網警示退市風險)。四、積雪下滑初期未被阻止(“漂亮50”取代創業板的上漲)。
創業板從2012年12月7日的585點(市盈率28倍)的低谷,升至2015年6月5日4037.96點的峰值,多是估值提升所致,泡沫化程度創出A股紀錄,哪怕一小片積雪的滾動,也可能引發秒速90米的雪崩體沖擊波。上一輪“杠桿牛市”的推手也相繼爆倉:從場外配資(信托融資)、場內融資(券商融資)再到大股東股權質押爆倉,只不過是地雷陣的連環爆炸。
股災一旦形成,勢必要有更大的能量與其對沖(如2015年年中“國家隊”兩萬億元在高位過早救市),否則只能順勢而為,讓雪崩體自行或被引導流向洼地,然后重建(如2001至2005年5年熊市才倒逼出股改紅利)。
本輪熊市之所以兇悍,因為是“業績漲+估值跌”的殺估值熊市,多數機構掉進了價值陷阱。深滬兩市上市公司上半年盈利平均增幅分別達16.86%和11%,可是,StockQ全球股市指數排行榜數據顯示,中小板指、深成指、創業板指和滬綜指占據全球股市跌幅榜的前四位,年內跌幅分別高達35.33%、34.9%、31.25%和24.82%。
通常來說,股市泡沫一旦遭遇殺業績、殺估值和殺邏輯的疊加效應,則破壞力巨大。創業板泡沫破滅則是三殺的結果(上半年整體盈利同比僅增8.13%,平均估值由146.57倍縮水至18日的30倍,資產重組炒作邏輯被監管打壓)。
既然A股熊霸全球,救市在所難免,只是救市主基調要鮮明,一是救誰?是拉上證50在高位護盤,還是讓績差股低位止跌?二是誰來救?券商保險等國家隊資金事隔三年再度入市救場,還是地方國資挽救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的流動性?三是怎樣救?是讓全面上漲行情重現,還是維持“漂亮50”的結構性牛市?
2638點熔斷底失守,證明2015年年中的“救市”行動并不成功,只是挽救了流動性,并未令A股重返慢牛格局。究其根源,是全流通負利+嚴監管引發的估值體系重構,重災區卻以市值管理偏好高的民企上市公司為主。截至目前,有逾千家公司公布了大小非減持計劃,央企國企大規模減持仍是少數,民企高管辭職套現潮更是加大了市場拋售恐慌。
當估值重構之時,抵押物迅速貶值,財務硬約束幾率高的民企大股東開始遭遇平倉風險。統計數據顯示,深滬兩市共有2423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存在股權質押未解壓,占全部A股68.2%,合計質押總數達5966億股,質押總市值為3.9萬億元,大股東未平倉總市值9852億元,大股東疑似觸及平倉市值2.95萬億元。
這是個什么概念?截至2018年6月30日,131家證券公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含信用交易資金)僅為1.11萬億元。僅靠存量市場的資金,根本無法以目前的市場價格,接盤質押股東的平倉盤。這也是近期股市跌勢加速的主因。
如果說全流通負利是A股估值縮水的主因,中美貿易戰則加大了中國經濟的負面預期和不確定性,給融資難度高的民企帶來的壓力遠大于國企。在中國的出口產品中,民營企業出口占比幾乎達到45%。國企出口的占比僅為10%。對于中美貿易談判策略,央行行長易綱表示:“我們同時也在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果然,A股直接按最壞預期演繹,民企市值占比大的創業板跌得最狠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