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價值投資”成為最近一年多以來A股的熱詞,除了藍籌股之外,投資藍籌股的指數型基金也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其中,追蹤中證100指數的100ETF基金(159923)在2017年斬獲33.41%的收益,表現遠超上證50ETF和滬深300ETF。進入2018年,100ETF表現更強,本周一(1月22日)以漲停報收,年內最大漲幅超過37%,是其掛鉤的中證100指數同期漲幅的兩倍以上。當天,100ETF的溢價率達到26.47%,但好景不長,周二周三100ETF連續兩天跌停。藍籌基金在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出現劇烈震蕩,追高買入的投資者面臨的風險不容小覷(見圖1)。
事實上,這也不是100ETF第一次出現大幅溢價。在2014年12月,100ETF就曾經連續6個交易日溢價率超過15%,到2014年12月17日溢價率最高超過74%。而瘋狂炒作之后留下的是一地雞毛,5個跌停之后價格重回原點,溢價率基本消失。接下來的半年時間,中證100指數在大牛市中迭創新高,而100ETF的價格則沒有超過2014年12月17日的2.16元,直到本周一才以又一次大幅溢價的方式完成超越(見圖2)。
如果是因為看好中證100指數,而在高溢價狀態買入100ETF進行投資,面臨的投資風險將是十分巨大的,常常會落得“賺了指數不賺錢”。這也并非100ETF的個例,2015年5月的中銀中國(163801)、廣發醫藥(159938),2016年3月的智能汽車(161033),2016年12月底的標普500(513500),2017年4月初的基建工程(165525),都是在爆炒到高溢價之后大跌,此情此景可謂“太陽底下無新事”!
為何高溢價的基金容易暴跌?原因就在于“套利”二字。目前,在滬深交易所掛牌的ETF和LOF基金,除了可以在二級市場買賣基金份額之外,投資者還可以向基金公司申購贖回。一旦二級市場交易的價格遠遠高于基金凈值,就會有投資者向基金公司申購基金份額,然后在二級市場上拋售,促使二級市場的價格向凈值靠攏,這就是基金一二級市場的套利機制(見圖3)。相比LOF基金從申購到賣出需要3個交易日,ETF基金的效率更高,當天即可完成;但LOF基金只需要現金即可申購,而ETF基金需要湊齊對應指數成分股,而且有最低申贖門檻要求,一般都在50萬元以上,因此一般散戶難以參與,只有大戶或機構投資者可以介入。但只要無風險套利的差價足夠大,就會吸引套利盤出手打壓,因此不管是ETF基金還是LOF基金,在出現大幅度溢價之后,投資者需要高度重視其中的風險,不僅不適合跟風買入,持有人反而需要考慮做高拋低吸。
正因為套利機制的存在,ETF基金過度偏離凈值的情況并不多見,絕大部分尤其是規模較大、成交活躍的ETF基金價格均緊貼實時凈值波動。出現連續大幅度溢價的ETF基金,一般來說都存在規模較小、成交不活躍的特征,因此容易被游資相中,把基金當成股票來炒,吸引不明真相的散戶追高買入。以100ETF而言,2017年底的資產規模只有2700萬元,總份額只有1629萬份,2017年日成交金額大多在100萬元以下,屬于典型的“迷你基金”。對于如此小規模的基金,只需要區區數百萬元便可以對基金價格產生重大影響,其中甚至不排除游資采用一二級市場聯動的方法,在一級市場申購份額,再到二級市場拋售的可能。
平心而論,100ETF基金的凈值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尤其是其掛鉤的中證100指數,成分股均為藍籌白馬股,和當前市場價值投資的主流相吻合。但如果在高溢價的情況下買入100ETF,價值投資就變成了“價值投機”,即便后期指數維持牛市,基金也需要長時間進行修復。因此投資者參與基金應當關注其溢價率,溢價率過高且套利機制順暢的情況下,相關品種應當回避,直至其回到正常水平。了解實時溢價率,只需要打開股票軟件調出相關品種的分時走勢圖,便可以看到IOPV(實時凈值)和現在價格的差距,IOPV在價格之下則意味著溢價。
(文中涉及基金,只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且作者承諾未持有文中提及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