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輝
如果人們原來還不能確定IPO嚴審是否常態化,那么經過本周發審會7否6、5否3緩1之后,相信所有的疑問都已打消了。今年以來IPO的通過率已降至36%,否決率則升至49%,為歷史之最。對投行來說,本周是慘淡的一周,但對A股市場來說,則是一件大好事,因為源頭水更清了。與其讓問題公司魚目混珠上市后不受待見,讓投資者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還不如拒其于證券市場大門之外。
IPO堰塞湖具有多重危害
IPO本來就應該嚴審,嚴審應該是常態。但過去實在太寬松了,甚至還想不審,所以大家已經習慣了寬松,上會大概率會通過,把這看成了常態化,所以才會對現在的嚴審大驚失色。過去歷年來,IPO的過會率在80%到90%。更讓人驚奇的是,被否公司二次上會的過會率更高,幾乎必過,個別仍然被否的,三次上會也會過。這種“老常態”導致很多問題公司也都來排隊IPO,抱著僥幸心理闖關,成則一夜暴富,敗則不餒,二進宮又是一條好漢。這樣IPO堰塞湖便居高不下,成為全球股市的一大奇觀。
IPO堰塞湖給A股市場帶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把二級市場壓得喘不過氣來,二級市場投資者始終籠罩在大幅擴容的陰影之中,投資者投資A股有巨大的后顧之憂,不知道什么時候堰塞湖會決堤,帶來滅頂之災。其次是影響了優質公司的IPO進程,因為候審公司太多,排隊時間太長,讓一些優質公司望而卻步,或改道境外上市,或借殼上市。優質公司到境外上市讓投資者感到遺憾,而借殼上市則又搞得市場雞飛狗跳,一地雞毛。另外也讓監管部門左右為難,泄洪會危害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也會動搖A股市場的根基,細水長流則讓排隊公司不滿。因此IPO堰塞湖成為長期困擾A股市場的大問題。
怎么化解IPO堰塞湖?此前兩年的做法是加快IPO速度,2016年不是一個完整的IPO加速年,是從下半年才開始加速,而2017年則是完整的IPO加速年,據統計,2017年共有436家公司實現IPO。與此同時IPO的過會率也很高,擬上市公司的排隊時間明顯縮短,快的只用了7個多月,而且從過會到拿批文的時間最短只間隔了4天時間。IPO加速的結果是讓二級市場承受巨大擴容壓力,兩年下來又增加了很多解禁限售股,而回頭一看,IPO堰塞湖并沒有顯著降低。直到新發審委成立后開始嚴審IPO,過會率大幅降低以后,有些排隊公司眼見情況不妙,主動撤回了IPO申請,而一些問題公司則暫時打消了先去排隊的念頭,這才將IPO堰塞湖降了下來,但仍然還有451家公司在排隊。
嚴審讓問題公司知難而退
顯而易見,IPO嚴審讓很多問題公司知難而退,畢竟排隊IPO也有不菲的資金和時間成本。過去因為過會率高,這個成本與公司上市后獲得的巨大利益相比微不足道,所以很多公司都趕來排隊。現在過會率這么低,這個成本就要好好算一算了,是不是值得就要兩說了。當然,這些公司都還在觀望之中,看IPO嚴審是不是一陣風,如果刮過去就又恢復到以前寬松的老常態,那么這些公司還是會來排隊的,而被否的公司也會再來排隊,這樣IPO堰塞湖就會被再度抬高。
事實已經證明,嚴審具有化解IPO堰塞湖的功效,因此貴在堅持。過去認為化解IPO堰塞湖的辦法只有疏解,似乎只要加速IPO,就能加快化解堰塞湖,因此提出了2年解決IPO堰塞湖的目標。但實際情況是IPO速度越快,趕來排隊的公司也越多,前清后積,沒完沒了。只有嚴審可以輕松應對這種情況,排隊越多,否決越多。如果按本周這樣的否決率持之以恒,要不了3個月,IPO堰塞湖可以降低一半以上。
根據中國的國情,IPO不排隊是不可能的,但保持100家左右的排隊長度則是各方都能接受的,這樣的排隊長度基本上不會影響優質公司的IPO進度。是不是優質公司,需要接受市場各方的檢驗,特別是媒體的監督,這需要一定的時間,而這個排隊長度剛好能滿足市場各方對排隊公司進行方方面面的研究剖析,查找可能存在的問題。
投行人士不必大嘆苦經,不要把過去不正常的寬松當正常,IPO是讓優質公司加快發展,不是讓問題公司來圈錢。過去IPO造假給A股市場帶來了多少后遺癥?帶病上市又讓多少投資者“吃藥”?終身追責可不是一句空話,IPO嚴審其實也是對投行的一種保護。A股市場歡迎優質公司上市,但對問題公司一定要說“不”。
(此文只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紅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