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
摘要:了解肉雞的生物學特性,選擇適宜的飼養方式,采取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對于提高肉雞的生產性能,使其生產潛能得以充分的發揮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肉雞的代謝旺盛、抗病能力差、天性敏感,在養殖過程中加以注意。肉雞的飼養方式主要有平養、籠養和放養。
關鍵詞:肉雞;生物學特性;體溫;合群性;抗病能力;飼養方式;平養;籠養;放養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4-0026-01
1 肉雞的生物學特性
肉雞的體溫較高,基礎代謝較為旺盛,生產周期短,一般成年雞的體溫達到41.5℃,脈搏高達200—300次/min,因此肉雞的基礎代謝要明顯的高于其他動物,所以肉雞的生產速度快,成熟早、飼養周期短。肉雞的這一生物學特性也決定著在對其進行飼養管理時要注意控制溫度,如果舍溫過高則會導致雞群出現熱應激,影響雞群的健康和生產性能,嚴重時還會造成全群死亡。
雞具有合群性,適合群飼,但是雞的生理特點為認辨能力有限,如果雞群體過大,易出現斗架的現象,因此要注意雞群的飼養密度,密度要適當,如果密度過小會造成空間和設備的浪費,而密度過大則會引發啄癖。
肉雞的抗病能力較差,尤其是集約化、工廠化密集養殖更為嚴重,易患有傳染、寄生蟲病以及營養缺乏病等疾病,而導致肉雞的生產性能下降,養殖經濟效益下降,因此肉雞生產要嚴格的實施消毒與免疫制度,還要從多方面加以注意,如雞舍的設計、日常衛生的清理、營養、科學的飼養管理等。
肉雞天性敏感,易受到外界不良的刺激而出現應激反應,這會影響肉雞的生產能力,甚至會導致雞群發生死亡。因此在肉雞的飼養管理過程中要盡量避免讓雞群受到刺激,避免應激反應的發生。
雞對光線的反應也較為敏感,合理的光照管理可以促進肉雞的生長發育和增重,但是如果光照管理不合理,如光照時間安排不當、光照強度不適宜等,就會對雞群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因此在雞舍的設計、日常的管理過程中要注意調節光照。
2 肉雞的飼養方式
根據肉雞的生物學特性選擇合適的飼養方式可最大限度的發揮肉雞的生產性能,適宜飼養肉雞的方式較多,因肉雞性情較為溫馴,適用的飼養方式也較多,目前較為常用的飼養方式主要有平養、籠養以及生態放養。
平養。平養又可分為厚墊料養殖,是指在消毒的地面上鋪5—10 cm的厚墊料,肉雞的整個生長期都在墊料上活動。所使用的墊料要求柔軟、干燥、吸水性強、不易板結和發霉,在養殖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及時的清理和補充。使用這種方式的優點,一方面是投資少,簡便易行,另一方面墊料具有吸潮、消納糞便等作用,另外,墊料的使用還可以降低肉雞腿部的發生率,提高產品的質量。墊料平養的缺點是雞群會與墊料和糞便直接接觸,易引發雞群發生球蟲病等疾病。目前平養方式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方式是網上平養,這種方式是使用塑料等材料制成網床,實現肉雞離地網上平養,這種方式便于清糞,提高了安全生產的水平,避免了與糞污直接接觸的機會,降低了球蟲病等疾病的發生率,另外,這種方式便于糞污的清理,減少了因舍內糞便發酵而產生的有害氣體,改善了雞舍的環境。其缺點是網上離地平養的方式一次性的設備投資較大。
籠養。雞的合群性較強,并且體型矮小,適宜群體養殖,即使在高密度的籠養條件下仍可以表現出較高的生產性能。一般可以養殖25只/m2左右的肉雞。
肉雞籠養可以增加飼養密度,減少球蟲病的發生,便于日常的管理,提高了勞動效率。通過籠養,可以有效的節約土地資源,實現集約化、高密度飼養肉雞。還可以實現全方位的自動化操作,包括喂料、飲水、清糞、給藥等,勞動效率高,減少了人員進出雞舍的次數,降低了生物安全風險,提高了肉雞的養殖水平和產品的質量安生。這種飼養方式還便于日常的管理,可以充分利用雞的生物學特性,如雞群可以通過自身產熱來維持雞舍的溫度,因此在實施環境控制時可以顯著的提高效率。但是采用此項飼養方式需要一次性的設備投資較大,并且對管理人員的技術素質水平要求較高。
目前隨著人們對綠色有機產品的關注越來越多,生態養殖也逐漸的成為肉雞養殖的主要發展趨勢。生態放養,也是目前肉雞養殖的主要方式。生態放養包括散放飼養,指在林地、果園等地進行放養,讓雞群自由覓食的同時適當的補喂適量的飼料,是一種較為粗放的飼養方式。這種方式適合飼養規模小、野生飼料資源豐富的地區。放牧飼養,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內,在一個較大的場地或者在多個場地放牧雞群,這種放養的方式可以使用帳篷作為雞群臨時的休息場所。另外,在缺少放養條件的地區如果想要發展生態養殖還可以選擇在室外運動地圈養的方式,這種方式是在雞舍的一側設置一片面積為雞舍5倍的場地為運動場,運動場內可以種植優質的牧草。采用生態放養的方式可以減少雞舍的投入資金,并且雞群的活動面積大、陽光充足、空氣新鮮、雞肉產品的肉質和風味良好,銷售價格較高,但是這種飼養方式下易感染疫病,并且不利于疫病的防控.并且還受天氣變化的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