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媛
摘要:胚胎移植是將具有優良遺傳性狀的母牛與公牛交配后,在早期形成的受精卵移植到另外一頭母牛子宮內讓其繼續生長發育,一直到分娩結束,該項技術的應用對我國本地黃牛品種的改良意義重大。受體牛的飼養管理對于該項技術的成功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關鍵詞:肉牛;胚胎移植;受精卵;受體牛;飼養管理;選擇;飼喂;養殖環境
中圖分類號:S82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4-0029-01
1 受體牛的選擇
通常青年母牛與經產母牛相比更適合作為受體牛。選擇青年母牛的準胎率要高,無論選擇青年母牛還是經產母牛作為受體牛都要符合一定的標準。
在選擇青年母牛作為受體牛時,母牛的年齡要在15月齡以上,體高要達到125 cm以上,體重在300 kg以上,身體健康,發育良好,性器官無異常,沒有傳染病,膘情和體況良好。
選擇經產母年作為受體牛時要確保其有兩個以上的正常發情期,并且要求在產后70天以上,身體健康,尤其是要注意沒有繁殖系統疾病,沒有傳染病,膘情要保證在7成以上,具備良好的繁殖性能,包括泌乳性能良好,產犢性能良好,沒有流產、難產史。重點要注意,屢配不孕以及胚胎移植失敗兩次以上的經產母牛不能再選為受體牛。
對于最初選定好的受體牛要進行檢查,對于檢查出有異性雙胎的母牛、先天性繁殖障礙,如無子宮角、陰道發育不全的母牛,均不可作為受體牛使用。而對于新采購的受體牛,還無法確定是否懷孕,則不可盲目的作為受體牛處理,需要飼養一段時間后檢查沒有懷孕后再決定是否使用,以免因使用藥物而導致流產,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 新引入受體牛的飼養管理
驅蟲處理。對于新采購的受體牛在入場后要科學的飼養管理,首先要做好驅蟲工作,先檢查母牛是否患有寄生蟲病,同時使用廣譜、高效的驅蟲藥,如伊維菌素等按照使用說明進行合理的用藥,以驅除體內外的寄生蟲。一般第一次驅蟲后間隔7天左右的時間再驅蟲1次。
提供適宜的養殖環境,減少應激反應的發生。受體牛在引入場后要給其提供一個舒適的養殖環境,因其經過長途運輸、環境的變化、飼料的改變等,會不同程度的發生應激反應,受體牛在入場后的15天內是應激反應的高峰期,如果經這一階段飼養管理不當,易引起母牛患病,延長受體牛對新環境的適應期,使空懷的時間延長,造成飼料的浪費,增加飼養成本,影響使用效果。因此受體牛在入場后要加強飼養管理,提供良好的飼喂環境,盡量減少應激反應的發生。要給肉牛提供一個清潔、安靜、舒適的環境,提供充足、清潔的飲水,提供易于消化的飼料,讓受體牛盡快適應新的環境。
免疫接種。母牛在入場前不宜人群飼養,需要隔離觀察半個月左右,經過隔離期后,如果沒有發現異常需要對其進行免疫接種,要按照受體牛原來的免疫計劃以及本場的免疫程序,再根據母牛的體重、年齡等接種相關的疫苗。在免疫接種時要注意,需要嚴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說明來操作,方法要規范,劑量要準備,疫苗的品質要有所保證,以免疫影響免疫效果。免疫接種時要做到一畜一針,防止發生交叉感染。
保持良好的膘情和體況。受體牛在入場后要保持適宜的膘情和良好的體況,因受體牛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后,飼料、飼喂人員、養殖環境都發生著改變,很容易出現食欲下降,采食量減少,消化不良等現象,而導致膘情和體況下降。因此在最初飼喂時要盡量的保持原飼料不變,按照引進前的飼料配方和營養需求來設計日糧和制定飼喂方案,讓其盡快的恢復膘情,然后再逐漸根據本場的飼料資源,以及受體的實際情況來調整飼喂方案和日糧配方,同時飼養人員還要盡快的與受體牛建立良好的人畜關系,摸清每一頭牛的習性,這樣利于讓受體牛快速的適應,及早的進行胚胎移植。
3 移植前受體牛的飼養管理
受體牛在經過隔離適應期后可人群飼養,在移植前要注意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受體牛最好單獨組群飼養,這樣不但便于管理,還利于保持養殖環境的相對穩定,減少應激的發生。提供搭配合理的日糧,保證受體牛正常的營養需求,保持良好的體況和膘情。在移植前的6~8周開始補飼,保證每天增重0.3~0.4 kg。此外,在移植前的15天每天補喂1 kg的胡蘿h,或者注射維生素A、維生素E,同時補充硒、鋅等微量元素。加強日常的管理,保持受體牛每天都有充足的運動量。
4 移植前受體牛準備
并不是所有的受體牛都能使用,在移植前還需要進行集中的選擇工作,一般受體牛按照胚胎數量的150%提供,需要提前60天以上做好檢疫和免疫_丁作。要注意在胚胎移植前的60天起,就不能對受體牛進行任何的免疫,以免影響到胚胎移植的成功率。受體牛要求生殖系統良好,無疾病發生,并按照要求進行飼養,有合適的膘情和良好的體況。受體牛在胚胎移植前要嚴格的管理,避免生病、丟失、死亡等情況的發生。并且還要做好日常觀察工作,包括健康的觀察和發情觀察等,做好記錄。在胚胎移植前的15天,要按照要求準備好移植場地,包括照明、保溫、消毒、操作臺、保定架、工作室、常規藥物等,以保證胚胎移植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