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牧仁
摘要:生長育肥豬的育肥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品種、營養、飼養管理因素等,如果飼養管理不到位,會影響生長育肥豬的生長發育,導致日增重減少,增加養殖成本,育肥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來提高生長育肥豬的育肥效果。
關鍵詞:生長育肥豬;育肥效果;品種;營養;飼料;飼喂;飼養管理;提高措施
中圖分類號:S82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4-0031-01
1 加強品種的選擇
生豬養殖,品種的選擇很重要,不同品種的生產性能不同,在相同的飼養管理條件下,適宜當地的優良品種的生長速度,日增重較大,育肥效果好。一般情況下,我國的地方品種豬的生長速要比國外引進的品種,如大白、長白豬慢,并且日增重也要少的多,如我國地方品種的豬在育肥期的平均日增重為300~600 g,而國外優良品種則超過了800 g。隨著育種技術的不斷進步,將不同品種進行雜交,可獲得雜種優勢,這是提高生長育肥豬生長速度和日增重的有效措施。我國飼養的生豬品種大多數國外優良品種與我國地方品種的雜交二元或者三元豬。其后代的生產性能良好,生長速度快,育肥效果好。
2 合理的飼喂
適宜的營養供給是生長育肥豬快速生長發育和增重,提高育肥效果的基本條件。要根據生長育肥豬的生長發育特點合理的飼喂,提供適宜的營養物質。養豬生產有“小豬長骨,中豬長肉,大豬長膘”的說法,因此飼喂時要分階段進行,在生長育肥豬的生長初期要給豬提供滿足其骨骼生長的營養物質,飼料中要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在中期主要是肌肉的生長,因此此時要給其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和各種必需氨基酸,以促進肌肉的生長;生長育肥豬進入后期主要是脂肪的沉積,因此需適量的提供能量飼料,如玉米、脂肪等。
在階段性飼喂時,要根據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及時的更換飼料,不可一種飼料一直飼喂出欄,否則會影響生長育肥豬的生長發育和育肥效果。不同的階段要提供不同的飼料,要注意營養的全價性,并且各營養物質要配比合理。在更換飼料時要注意不可一次性的將飼料完全替換,以免產生應激,要逐漸的更換,有一個過渡。在采用過渡法更換飼料時要注意觀察好豬的實際情況,包括采食、排泄情況。在飼喂時不建議讓豬吃的太飽,以七八分飽為宜,否則會影響食欲。要精心的飼養。
選擇適宜的飼喂方式,生長育肥豬的飼養方式主要包括自由采食和限量飼喂量,自由采食可獲得較高的生長速度,而限制飼喂則可以限制脂肪的沉積,提高瘦肉率,目前大多數豬場在飼喂時多采用前期自由采食,以促進生長發育,后期限制飼喂,以限制脂肪的沉積,這樣即可以提高生長速度,又可以提高瘦肉率,育肥效果較好。
為了提高育肥效果,除了要采用科學的飼喂方式外,飼料的形態也要注意,一般情況下,顆粒料的飼喂效果要比干粉料好,這是由于顆粒料不但便于投喂,減少浪費,適口性好,還可以減少粉塵量,對于生長育肥豬的健康生長十分有益。另外,濕拌料對于提高豬的采食量也很有幫助。
3 加強飼養管理
保育豬轉為育肥前要根據豬的性別、體重大小、活力強弱、品種等進行合理的分群,每一群體內的豬差異不宜過大,在分群時還要合理的利用圈舍的面積,確定適宜的飼養密度,一般按照每頭豬1.2m2的面積來計算,并且每群以10~20頭為宜。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適當的調整飼養密度,一般夏季密度可小些,冬季則可適當的大一些。在分群時最好選擇在夜間,并且將豬舍內噴灑上來蘇兒或者酒糟,以減少咬斗的發生。轉群時最好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這樣可以減少發病率,并利于疾病的控制,促進豬的生長發育。
做好調教工作。為了保持圈舍的衛生,便于日常的管理,生長育肥豬在分群后要及時的做好調教工作,讓其養成在固定的地點排便、休息和采食的習慣。這樣可保持圈舍的環境衛生、清潔干燥。調教時可在豬休息的地方鋪上少量的墊草,食槽內放些飼料,在排泄的地方灑些水,堆些糞便,讓豬在有墊料的地方休息,在有糞尿的地方排泄,在有飼料的地方吃料,在這樣的環境下,豬很快就會形成良好的習慣。
提供適宜的環境。良好的養殖環境可以提高生長育肥豬的育肥效果。首先要保持圈舍內適宜的溫度,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溫的工作,保持良好的通風,保持圈舍的環境衛生,飼喂青綠多汁飼料。在冬季則要做好御寒保溫的工作,在保溫的同時還要做好通風換氣的工作,減少舍內有害氣體的濃度。豬舍要有優質適宜的相對濕度,保持舍內清潔干燥,為豬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
4 做好疾病預防
疾病因素是影響生長育肥豬育肥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強疾病的預防工作,當育肥豬患有寄生蟲病后,不但會奪取豬體的營養,引起育肥豬營養不良,還會損害生長育肥豬的健康,因此要定期對豬群進行驅蟲。做好日常環境的衛生清理工作,并定期對豬舍進行全面的消毒,同時還要做好帶豬消毒的工作,以減少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為提高豬體的免疫力,還要根據本場的免疫程序接種相關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