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鐵
時下,A股熊霸全球,將“政策市”等同于維穩市、托底市甚至國家隊救市,幾乎已是市場主流的偏見。從力保IPO常態發行、年內推出滬倫通等政策動向來看,監管層不被股指綁架,專注于從嚴治市,重塑市場秩序,才是更優選擇。對投資者來說,期待重啟“人造牛市”已不現實,用國際視野重新估值A股才是正道。
圈錢市、政策市和散戶市“三市合一”,是深滬A股市場特有的標簽。可以說,A股市場的本原是圈錢市,政策市(牛市大擴容,熊市暫停IPO)則是圈錢市的結果。
圈錢市意味著A股重融資輕回報,股指大趨勢是“牛短熊長”,長期回報較低。1992年5月21日,滬市取消漲跌幅限制,實行T+0,滬綜指當月最高漲至1429點,但如今仍在2700點關口附近。
政策市意味著股市不確定性極高。因為政策影響力權重過高,市場參與者不得不關注甚至過度放大政策效用。所謂“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是股市政治經濟學的縮影——嚴監管導致股市蕭條,松監管導致股市狂熱。 如果A股也有個市場先生,其性格是高波動性且不可預測,時而極度狂躁,往往是狂牛亂躥;時而是極度抑郁,表現為熊氣彌漫。
散戶市則是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因為只有高換手率(牛市追高,熊市殺跌),才能賺取市場波動帶來的最大收益。
可以說,從1990年到2006年年初,深滬股市“牛短熊長”,呈現高換手率、高估值和低退市率的特色,是“三市合一”的必然結果。
如何破解“三市合一”的惡性循環?本屆證券監管層的答案是制度創新——用IPO和再融資變相注冊制(獨角獸企業綠色通道上市),來破解新股不敗格局下的圈錢市;用“監管姓監”(依法全面從嚴監管+IPO常態化)來防止股市父愛主義政策市,用“去殼資源化(提高跨界重組和借殼上市門檻)+引進長線資金(內引社保和企業年金,外推A股入摩)+拓寬國內國際投資雙向通道(年內啟動滬倫通)”,來消減散戶市投機氛圍。
上述舉措必然導致A股流動性溢價縮水和殺估值趨勢到來,改革者如坐市場壓力的火山口。事實上,從宣布“注冊制改革不能單兵突進”之時起,監管層開始靜水潛流式轉變監管角色,并不因為股指迭創新低而失定力。
作為上一輪牛市的領先指標,中小板綜指早在7月5日,就下穿9122點這一所謂的前期政策鐵底(2015年9月15日低點),同時穿底的還有深綜指。這證明2015年年中的“國家隊救市”破功,政策信心丸過期。中小板破位時,監管層未曾單獨救市或游說各方共同救市。因此,滬綜指2638點(2016年1月27日的政策鐵底)短期內是否失守,同樣并非救市指標。
目前,中小板指在8500點附近徘徊,較2015年所創的歷史峰值大跌54%,但仍遠高于2008年牛市峰值的6315點。相比之下,滬綜指較2007年峰值6124點仍有56%的跌幅,這是十年來權重板塊金融地產石化等周期股殺估值的結果。
回頭看,每回政策救市都有充分理由,結果卻是人造牛市越火爆,散戶虧損就越多越慘。因為政策紅利帶來的井噴式上漲行情,往往被股權融資潮和隨之而來的大小非套現堰塞湖所擊潰。當下,深滬兩市有約千份減持計劃坐等套現。同時,熊市再嚇人,再融資步伐不能停。在農行完成千億再融資方案之后,工行又欲發行千億元優先股。目前約有26家A股上市銀行啟動再融資計劃,胃口大到嚇人。
想想看,連最賺錢最不差錢且估值最低的銀行股(行業動態平均市盈率5.6倍)齊齊要圈錢,這意味著A股股權融資成本仍太低。績優股圈錢嚇壞人,績差股反成投機新寵。最近,有退市風險的樂視網和中弘股價頻現漲停,被交易所強行停牌。這并未阻止德新交運等前期跳水股卷土重來。
本周,滬綜指又失守2700點,為今年7月份以來的第四度探底。拋開宏觀面影響因素不談,A股下跌的主因仍是全流通負利,即當下的估值水平無法支撐大小非存量以及IPO和再融資擴容帶來的大小非增量的套現壓力。
在肉眼可見的套現大潮面前,常規的救市武器如暫停IPO和再融資、以及降稅減費,只能延長估值回歸的時間,無法將現有估值的A股市場引入美股式長期慢牛格局。也就是說,即使有新版“人造牛市”,也無法與2005年至2007年的股改牛(平均每送0.3股的股改讓利)和2014年至2015年的杠桿牛(逾2萬億元的場外配資)相比,充其量誘使新一批韭菜入市,分擔A股估值泡沫釋放帶來的市值損失。
當下,滬綜指2638點不破不入場,似是場外空頭的信念。事實真相或是哪怕政策鐵底失守,只要政策紅包不能抵消套現壓力,增量資金仍難大舉入市。所以,讓買家自主尋底,才是政策阻力和市場阻力最小的路徑。
從滬綜指年度跌幅來看,今年年內18.6%的跌幅,排在2008年(-65.39%)、1994年(-22.3%)、2011年(-21.68%)和2001年(-20.62%)之后。只有2008年的暴跌是內外合力(A股資產重估泡沫破滅+華爾街金融海嘯)所致,并引發政策救市行情,次年出現逆轉式牛市。依此推理,如果美股意外崩盤,抑或中美貿易戰導致中國經濟速凍,A股方有救市大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