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勇
摘要:雞傳染性鼻炎是由于感染雞副嗜血桿菌而發生的一種急性呼吸系統疾病,具有潛伏期短、快速傳播的特點,快時只需要1~2天,慢時會在1周內擴散至全群。雞群患病后會影響生長發育和產蛋,飼料報酬下降,死淘率升高,從而嚴重損害經濟效益,是蛋雞養殖中必須重視的一種傳染病,應加以防控。
關鍵詞:蛋雞;傳染性鼻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飼養管理;免疫預防;藥物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 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4-0070-01
1 流行病學
病原特性。雞副嗜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具有兩極染色的特性,不能夠運動性。該菌具有3個血清型,即A、B、C型。其中A和C型可形成夾膜,具有較強的致病力;B型無法形成夾膜,通常具有較弱的致病力。各個血清型之間不存在交叉保護力,但同一血清型下的不同亞型之間存在部分交叉保護力。當前,我國主要可分離得到A型雞副嗜血桿菌,其次是C型,有時也會發現B型。該菌離開宿主后具有非常弱的抵抗力,如接種培養基上置于4℃下能夠生存2周,在自然條件下經過幾小時就發生死亡;在45—55℃下經過2—10 min就會死亡,在真空冷凍條件下能夠保存長達10年。另外,常用消毒藥都能夠將其殺死。
發病特點。該病具有很短的潛伏期,且可快速傳播,一般在1—3天內就會擴散至全群。該病有很高的發病率,尤其是雞群初次感染后往往呈現暴發,發病率能夠超過70%,甚至達到100%,但具有低死亡率。流行周期較長,短時只有幾周,長時達到幾個月,且往往呈水平傳播。該病主要在氣候寒冷、潮濕的秋冬季節發生,在存在應激因素,如氣候突變、飼養密度過大、舍內悶熱潮濕、積聚大量氨氣、通風較差、飼料含過少維生素A、雞體質較差、產蛋高峰以及感染其他病原等時,都能夠誘使暴發該病,或者導致病情加重、延長病程,死亡率升高至5%~10%。
2 臨床癥狀
病雞開始時不會表現出明顯癥狀,只是鼻中存在水樣的稀薄鼻液,經常打噴嚏。經過幾天就會導致大量雞被感染,發病率能夠超過90%。患病成雞有漿液性或者黏液狀分泌物從鼻腔流出,導致鼻孔堵塞,從而引起呼吸困難,并頻繁甩頭。接著面部出現發炎,眼睛發生腫脹,流淚增多,堆積有膿性干酪樣分泌物。癥狀嚴重時,整個頭部都發生腫大,且雙眼失明。同時,開產期推遲,產蛋量減少。患病雛雞往往會表現出張口呼吸,眼瞼發生黏連,一般會由于覓食和行動困難而處于饑餓狀態,最終由于嚴重衰竭而發生死亡,即使耐過也會出現生長發育停滯或者增重減輕的表現,淘汰率通常能夠超過30%。
3 實驗室診斷
涂片鏡檢。用無菌棉拭子取病死雞鼻腔深部的黏液制成涂片,經過革蘭氏染色放于油鏡下觀察,可見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有時菌體可呈球狀、卵圓形,菌體兩端鈍圓,往往散在、單個存在或者成對排列,不糊形成莢膜和芽孢。
細菌的分離鑒定。用無菌棉拭子取病雞鼻腔、眶下竇分泌物,以劃線方式直接接種在血瓊脂平板上,接著在同一平面以劃交叉橫線的方式接種葡萄球菌,放人有螺旋蓋的大廣口瓶內,同時在瓶內點燃一支蠟燭,接著立即旋緊螺蓋,當蠟燭熄滅后放在37℃下進行24—48 h培養,可見葡萄球菌菌落周邊生成有細小的衛星菌落。挑取單個菌落進行涂片、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呈橢圓形,由此懷疑是雞副嗜血桿菌。
動物實驗。取細菌培養物給2~3只健康蛋雞接種在竇內,經過24—48 h就會表現出傳染性鼻炎的癥狀,如打噴嚏、流鼻液、眼瞼腫脹等。
血清學檢查。在發病雞群中隨機采取血樣用于分離血清,通過HA、HI實驗進行新城疫、禽流感(H5)抗體監測,發現抗體效價平均值都高于71092,且抗體水平不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由此可排除雞群感染禽流感、新城疫的可能。
生化實驗。該菌能夠使葡萄糖、蔗糖、果糖、山梨醇、甘露醇分解,且能夠產酸,過氧化氫酶實驗、尿素酶實驗、吲哚實驗均為陰性,還能夠還原亞硝酸鹽,無法液化明膠。
4 防控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雞舍要保持溫濕度適宜、防止雞群過于擁擠。定期進行免疫預防,一般在40日齡進行首免,每羽可肌肉注射0.3 mL雞傳染性鼻炎油乳劑滅活疫苗;在120日齡進行1次加強免疫,每羽皮下注射0.5 mL雞傳染性鼻炎油乳劑滅活疫苗,能夠有效保護雞群。只要發現病雞,要及時將其進行隔離,并對全場進行嚴格消毒,雞舍內外常用“百毒殺”(癸甲溴氨)進行徹底消毒,每天1次,連續使用1周。
藥物治療。病雞可使用“雙益健”(主要成分是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按每1000只使用100 mL,添加在適量水溶解后噴灑到少量飼料中,混合均勻后集中投服,每天2次,連續使用5天;也可按每500 kg料中添加1 kg“綠曼豐產素”(中藥粉劑),能夠并促使卵巢功能恢復,從而使產蛋率升高。如果病雞癥狀較重,可每只肌肉注射100 mg鏈霉素,每天1次,連續使用3天。同時,可交替使用0.3%的碳酸氫鈉和電解多維飲水,以提高機體抵抗力,加速呼吸道黏膜的修復,從而減輕磺胺藥損傷腎臟。